前不久,一份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文件——《关于建立嘉兴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的意见》引起了省内外广泛关注。嘉兴对企业的评价标准结束了沿袭几十年的单纯以销售收入、税收多少“论英雄”的历史,企业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实缴税金、劳动生产率、员工收入、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六项指标,首度成为年终评价企业的主要依据。
用调整考核“指挥棒”来调控经济发展方向,这是嘉兴从“工业立市”向“新型工业化”跨越的有力宣誓!
这些年,为了让嘉兴经济换个步伐前进,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项目和科技这两个“牛鼻子”,一年一年抓经济结构调整,一步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清醒的认识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让嘉兴在拐点处找准方向,经济踏上健康协调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领跑经济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次出现利润增幅大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又大大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良性运行态势。业内人士说:“科技创新领跑了嘉兴经济。”
早在两年前,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嘉兴经济必须从资源消耗型向投资推动型转变。”尽管科技的投入产出有滞后效应,就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来说,也许很难用即期成效来彰显决策成果,但市委、市政府以“功不必在我,发展立足长远”的胸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科技创新。
“5年投入10亿元建设嘉兴科技城。”市委、市政府和南湖区4年前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正牵引着这座城市增长路径的变迁。嘉兴科技城如今在引进研发机构、集聚创新人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效应正逐步显现。作为浙江省第一家以省政府名义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的创新载体,落户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带来了50多名博士、硕士和教授、副教授;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推进实施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和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先后落户嘉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嘉兴2000多家企业建立创新“联盟”。
众多知名科研院所的加盟,提升了嘉兴城市的科技含量。去年底,省统计局和省科技厅公布了全省11个地市2004年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结果,我市2004年度科技进步速度列全省第一。今年,我市与宁波一起被列为浙江省开放型区域创新副中心。
如今,嘉兴已在“家家户户织机声”的作坊式手工业基础上成长出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像平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桐乡新型纤维材料基地的年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今年6月,我市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启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拉长三产这块“短板”
经济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如果把嘉兴经济比作一个木桶,那么三产是其中的一块“短板”。到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于第六的嘉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处于第九位,而三产增加值则列倒数第二。
发达的服务业不仅标志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也意味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时,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顺势应时制定了《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召开了嘉兴撤地建市以来第一次三产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了嘉兴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三产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初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并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提出今后5年内,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内外三产巨头纷纷抢滩嘉兴: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来了;全球零售行业前三名、世界500强之一的商业巨头麦德龙在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大卖场也将于本月开业;世界500强之一的泰国正大集团利用原嘉兴车城地块,开出面积1.6万平方米的易初莲花超市,并同步在南湖区等3个区域布点……随着江南摩尔的开业,嘉兴市中心得以向外拓展延伸,秀洲区“第二商圈”的概念悄然形成。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25.7亿元,增长13.3%;三产增加值达到208.9亿元,同比增长11.7%。
打造嘉兴的蓝色“引擎”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数字:200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91吨标准煤/万元,“十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3.1%,平均每年下降5.2%。
数字表明,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能源消耗过大正逐步得到遏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作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的难得机遇,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崭新起点,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以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嘉兴各地招商引资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实行严格的项目筛选制度,环保、能耗、亩产值等都成为入户项目必须面对的“考题”。今年3月至9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市委、市政府连续两次召开了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节能降耗工作,发展集约经济。企业纷纷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污水变成了电能、淤泥制成了砖、桑树条变成了环保家具……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市每年都保持了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增量中做好结构调整优化文章。
浙江省制定出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嘉兴东海之滨、钱塘江畔的热土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嘉兴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海岸线和滨海陆地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审时度势,嘉兴也出台制定了《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又召开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举全市之力,用15年时间再造一个经济大嘉兴。
滨海新区的开发,为嘉兴实现经济腾飞装上了一个动力十足的蓝色“引擎”。今年上半年,嘉兴重工业完成产值495.6亿元,增长23.9%,快于轻工业4.7个百分点,取得这样的成就,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