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交通岗亭又现街头
-交警表示此举是为了加强执法规范
-有市民认为岗亭占用道路资源,重设意义不大
2001年10月,随着位于武林广场的杭州最后一只交通岗亭的吊离,杭城近百只交通岗亭光荣退出历史舞台。昨天傍晚,记者路过环城北路与莫干山路口的市府岗时,不经意间又看到了熟悉的指挥岗亭,上面站着一位交警,拿着发出红光的指挥棒,正忙着指挥交通。
据交警部门称,设置交通岗亭是为了锻炼民警特别是年轻民警的执法手势,同时也为了展示一个城市的交警形象。但也有市民对此表示质疑,杭州道路资源这么紧张,在路中央弄个岗亭,岂不是占用路口。对此,交警部门也有解释。
|
昨天晚高峰时,交警正在岗亭上认真指挥交通。 |
交警称设岗亭有多重目的
昨天傍晚5点多,晚高峰,来往车流源源不断,自行车、电动车也穿梭不停。只见穿着反光背心、戴着白手套的交警,在台上不时转圈,打出表示直行、左转弯、停止等的手势。路口的信号灯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其他交警、协警在路口维持秩序,相互配合下,晚高峰的市府岗忙而不乱。
这个指挥岗亭是铁皮材质,外面喷上红白相间的反光漆,上下两个台阶,高约60厘米。从外观看,与消失多年的水泥墩式岗亭几乎一样。拱墅交警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杜俊巍介绍,指挥岗亭对交警而言,是一个标准化示范岗,登台指挥的民警不是站在台上做个动作那么简单。一旦站到岗亭上,那就代表神圣和职责,他的形象就是杭州公安全体民警的形象。同时,杜俊巍说,登台指挥不仅鼓舞青年交警的士气,也是他们苦练基本功、规范执法的一次集中展示。另外,交警在岗亭上做出各种手势操,也能令许多新手熟悉不同手势的意思,让不自觉的司机不敢乱开车。
市民质疑岗亭意义所在
然而,一些路过的市民看到路中央的指挥岗亭后,提出了疑问。市民张先生说,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工作应由红绿灯来承担,交警们应该站在各路口担负起交通管理的责任,对闯红灯的车辆和行人,该教育的就教育,该处罚的就处罚,让车辆、行人、非机动车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挥。
为此,交警解释,智能交通信号灯由程序控制,程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但早上上班、傍晚下班,是车流高峰期,交通信号灯设置时间有时不能满足交通流量的需要,交警根据路况进行指挥,是必要的。比如晚高峰时,环城北路东向西车流很大,有时路口绿灯没结束,刚过路口的车道就已很挤,这时,民警赶紧对进口的车子打一个停止手势,稍稍一卡,前方受阻的车道就缓过劲来了。交警指挥弥补了信号指示的不足。
也有市民提出质疑:“道路资源这么紧张,在路中央弄个岗亭,其实是占用路口,所谓规范执法,实在有些牵强,重设岗亭意义不大。”杜俊巍解释:“不会占用道路资源,岗亭是移动式,下面做了滑轮,早晚高峰才推出来用。”主要是晚高峰光线暗,车流量大,民警只身站在路中央指挥,存在一定交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身高关系,路口后方的车辆往往难以看清路中间手势指挥的民警,司机容易做出违法行为。(2210601)
杭州交通岗亭的历史
记者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交通岗亭的历史挺悠久,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到现在,交警们对执勤路口依然习惯以“某某岗”称呼,如文晖路与上塘路路口,早已没有了大树,却依旧叫作大树岗。“岗”在每一位交警心中,代表着一份感情和一份责任。
杭州岗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杭州仿照上海租界巡捕站岗的办法,在马路岗位特制水泥钢筋站板,警士直立其上。到解放时,仅剩6座破损的交通岗亭。1951年,新建水泥、木质岗亭各3座,空中岗亭1座。1952年,对原有的旧岗亭全部修整,新制11只长方形木质岗亭,改变交通岗亭的破旧状况。同时,在城站、三码头、工人路、众安桥、六公园等较大的交叉路口中间,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圆形岗亭,1955年11月实施城市交通改革时拆除。
1964年国庆节前,4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六角形铁木结构的新型岗亭,在西泠桥、断桥、西山路南口和湖滨路等风景区交通指挥岗使用,亭内配有工作台、电话、转椅、电风扇等设施,成为新一代交通岗亭的起点。至上世纪70年代初,木质岗亭全部淘汰。1985年底,杭州市区计有交通岗亭42座。2001年10月,杭州市区撤离所有交通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