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现在一些病人过于相信新药,以致一些确有疗效的老药受到冷落。“比如青霉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抱怨说,现在如果给一般的病人开青霉素,很多病人不仅不会感激你给他用廉价药,反而会认为医生不重视他。“在很多病人心中,药品高价就等于高效。”
省药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浙大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魏尔清则认为,要理性、全面地看待一些廉价药退市的问题。有些药物是由于疗效差或毒性大,或被其它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替代了而退市的,如以前用的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保泰松”退出市场,对于这种情况造成的廉价药退市,不足为惜,因为在用药时,毕竟首先考虑的是保证疗效和用药安全。而对于那些由于用的人少了,加上定价过低导致退市的老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家没有指定一些药厂生产这些老药并给予财政补贴,因此缺乏生产或经营这些药品的积极性,一味指责药厂或医院都是不理智的。
廉价药不见了,他们昂贵的“兄弟姐妹”却越来越多了。在医药界,廉价而疗效好的药品改头换面成“新药”后价格翻番,早就成为“公开的秘密”。据一位医生透露,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仅6角钱,加入一点其他药品成分后,价格就狂升到100多元;几元钱的氟哌酸成分不变,换个包装就变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药。同一种通用名却有数十种叫法的药品也屡见不鲜,如单单一个阿司匹林,全国就有30多家企业生产。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10多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但是老百姓却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这与药品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替代药品分不开。“这个药降价了,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再改头换面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
出路
廉价经典药重回市场的启示
事实上,经历过数次“急寻救命药”的上海已经意识到了让廉价特效药重回市场的必要性,前不久,上海就推出了“廉价经典药重回市场”的做法,由药监局牵头包括经委、卫生局、财政局、医保局、上药集团等各个部门和机构联合起来制定了一个具体的方案:首先由卫生局收集一份确实的临床紧急药名单,并与医院确认这些药品的需求数量,然后由药监局协调各个部门,经委协调生产厂家,财政局划拨专款,用于药品的生产。
对于这种做法,魏尔清教授认为,这是在现行体制下惟一的选择,其它省份也值得借鉴。魏尔清认为,从长远看,政府应该真正将医疗(包含药品价格)当作公益事业,而不是单纯市场化运作,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公众的医疗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使药品和医疗价格回到正常的水平;在上述条件不具备时,政府应当通过补贴药厂和药品经营单位,维持一部分廉价药的保有量。对于像“复方磺胺甲唑注射针剂”这样的廉价特效药,因为对某些特殊病人有特定的疗效,不可或缺,应当由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其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药监部门应当对药品(包括廉价药)质量,加强市场监管,杜绝假药、劣药上市,尤其对于销售价低于生产成本的药品,一定要认定其质量是否符合规定,不能允许借廉价药之名销售假药、劣药。
“上海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杭州也应该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杭州市经委医药处一位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利润不足、难以为继导致廉价药退市更多是一种市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医疗毕竟是项公益事业,药品的生产销售又涉及很多不同部门,为了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政府应该挺身而出,要为廉价特效药设“保护伞”,比如对生产廉价特效药的企业进行扶持、实行经济补贴,即由政府对廉价药品实行补贴,既让生产企业有钱可赚,又让老百姓能用到廉价药;还可以设立国家药品储备库以及公共医疗应急服务中心,由中心统一调度储备库药品,方便群众寻找救命药。
杭州市卫生部门的一位官员则认为,只是单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拯救廉价老药也需要社会从方方面面开辟绿色通道。比如江西开心人大药房在北京的分店已经推出了经典老药专区,1块钱左右的老药有一百多种,5块钱以上的有三百多种。这些价格实惠、有效的老药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此举对我们杭州的廉价特效药重回市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