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口之变看“桥牌”
倘若之前对宁波的前景还缺乏了解的话,那站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看一条巨龙如何跨越36公里,就会像薛维海所言:“你来了,还不信,看了,就信了。”
薛维海是宁波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这个加工区中的杭州湾新区,更是专为大桥应运而生。
11月14日,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把最后一方混凝土浇注在中引桥C131墩上游墩身上,至此,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上桥墩全部制作完成。《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还了解到,大桥一共由404片50米箱梁连接而成,日前最后一片箱梁已浇筑完成,正等待着吊装到位。
“预计大桥会提前在明年完成主体结构,全桥贯通,从那时起,宁波的历史就要发生改变了。”一贯沉稳的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说起大桥也变得兴奋起来。
因为一旦大桥开通,将打开宁波的北大门,形成宁波—上海—杭州这一新的三角地区,宁波也将由此成为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
打好桥牌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为大桥而生的杭州湾新区快5岁了,也已经颇具规模。截至今年9月,共有166家企业落户新区,共吸纳了10.3亿美元的外资和209亿元的内资。
“新区每年的产值差不多都以100%的速度增长。”薛维海说起来颇为自豪,“这也得益于宁波市政府对这一块新区的完全信任和充分授权,这是一种创新。”
据了解,为了让杭州湾新区迅猛发展,宁波赋予开发区以全面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尤其在财政上,除上交国家的收入,其余的收入全留给当地。由于新区地处慈溪市(县级市),为了便于管理,慈溪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同时兼任开发区的一、二把手。
杭州湾新区现在假慈溪之力投入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以引来好的项目。薛维海坦陈:“开发区是锅,各项政策是柴火,招商引资是米,大桥就是火柴。”
不过,全国有39家全国开发区,硬环境的差别不大,所以开发区意识到竞争的重点在于软环境,软环境也不仅是服务态度好,而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在这个厅局级的开发区管委会,9个局办,但只有行政编制80人,对应着宁波市60多个局办。“很多职能都社会化。一个科长相当一个处长来用,这幢办公大楼的后勤保障也都社会化,人可以少,钱可以省,效率可以提高。虽然是小事情,也是观念前进的一大步,新区未来就是要构建‘小政府大社会’。”薛维海相信这种试点会是一个趋势,如果成功还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