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质氨氮浓度上升
杭州环保部门认为截污纳管仍需提速
杭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运河水体取样监测显示:10月下旬—11月上旬,大麻断面氨氮浓度,相比十月上旬上升18%;11月6日,上塘河星桥断面(江干区与余杭区交界断面)的浓度达到最高,相比10月18日启动三堡船闸输水管道建设前,上升82%。
杭州环保部门在日前召开的运河水环境整治专题会上分析认为,从目前水质的监测情况看,运河水质有恶化趋势。
临时配水减少
运河水质呈恶化趋势
由于受三堡船闸输水通道应急工程启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三堡船闸进入运河的水量明显减少,加上江干三堡排灌站停运,进入江干区域和下城东北部区域水量明显减少,导致运河水系氨氮浓度呈全线上升趋势。
有关部门呼吁,加快工程进度,早日完工;另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尽可能多地引水,如西湖引配水工程、中河泵站开足马力不间断送水,江干另辟临时引水渠道,加大江干区域和下城东北部区域引水。
截污纳管问题多
大市政管网建设不配套
配水减少可能是暂时性的,而截污纳管则是长期,可以说,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城区截污纳管离水质的改善,离目标要求还有差距。
杭州城管办具体分析了运河截污纳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市政管网建设不配套,污水管网存在“西弱、东疏、北缺”现象。如拱墅区的桥西、半山地区,下城区的石桥、东新区块,江干区的新塘路以东区域、彭埠区块,西湖区蒋村、小和山区块等地,由于周边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截污纳管率基本为零,对周边河道污染较大,污水通过运河支流最终进入运河,对运河污染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河水质的改善。
缺乏统一规划
部分地区雨污分流难度大
因种种原因,目前杭州城区一些地区分流截污难度相当大。比如,有涉及文保地区的,像上城区的南宋遗址保护区块。由于其用地特殊性,实施雨污分流存在相当难度;还有就是一些大型学校、厂矿单位,由于建成年代早,历史悠久,用地范围大,排水体制多样混乱,短时间内完全实施雨污分流难度极大;
部分农居区域及未改造的旧城区,如青芝坞农居点等,由于未经统一规划,实施彻底雨污分流,也存在相当难度。
除了雨污分流难度较大外,截污纳管长效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也成为一大隐患。有关人士指出,截污纳管工作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反复性等特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技术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目前没专门的常设管理机构,管理力量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截污纳管工作的实施。
相关新闻
让每一条河都成一道景杭州计划四年投30亿整治河道
魏皓奋
早报讯杭州计划用4年时间,综合开展流域性的河道生态保护工程,有选择地开展杭州西部引水入城受水区域的河道、与运河沟通的河道、上泗片河道、新城片河道、下沙片河道、丁桥大型居住区片河道的生态保护,估算总投资约30亿元。
日前,杭州研究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提出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整治理念。
大部分城市河道水质为劣Ⅴ类
杭州开始第一轮市区河道整治,至今已有10个年头。六城区共完成河道整治106条,长约246.3公里,约占六城区河道总长度的26.4%,仅市级财政就出资超25亿。六城区共有河道308条,河流众多、水系水位多、闸坝多。城区内河道按地形趋势和降雨径流流向,分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
近几年来,西湖水质有所好转,水质总体符合Ⅴ类,但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依然较严重,除主城区已整治的河道水质有所改善外,大部分城市河道水质为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有:粪大肠菌群、溶解氧、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近期河道综合整治通过生态保护,在尽可能减少拆迁前提下,以河道水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环境目标,使整治区域的水质达到景观水标准,大部分指标达Ⅴ类水质及以上标准。
七大举措综合整治市区河道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约在7个方面:
截污:通过对沿河地块的污水截污纳管,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护岸:即采取工程手段,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蓄水等功能的前提下,建立生态性护岸系统,保障河道水体与周围土体的生物交流;
疏浚:即疏浚底泥,改变水体黑臭现象;
引水:积极实施钱塘江引水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引水设施,进行合理的河道配水,改善河道水质;
绿化:沿岸开辟一定的绿化面积,美化河道景观。
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监督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管理模式,达到科学、经济、合理引配水的目的;
拆违:即集中拆除沿河两侧违章建筑,还河道原有面貌,同时也为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必要的用地范围。
滨水区力争一条河一道景
自然生态护岸,修复沿岸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区域水面率,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区域水体质量;保护好原生态河道,尽量利用已有河道驳坎、河岸绿化,注重保护沿岸历史遗迹及古建筑;体现不同区域河道的乡土自然形态、植物景观、历史文脉等特色,力争做到一条河一道景……
针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杭州提出“生态性、保护性、系统性、景观性、特色性、统一标准和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
杭州市建委有关人士认为,“从原来的按条进行河道整治,向片区河网整治转变;从原来的单一河道整治,向网络化、系统化河道整治转变;从改造环境的整治目标,向形成水景观体转变;从河道及沿岸整治,向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