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杨家埠一座沉睡千年的东晋古墓,将整体“走”进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博物馆分馆。现在,这座古墓已经开始搬家。
它为什么要搬?怎么搬?搬了以后会原汁原味吗?这是件值得关注的稀罕事。
明年,最迟在2008年,我们将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里看到一座从地下挖出来的古墓——完整、真实。
这座古墓原来在湖州市杨家埠工业园区的地下。那里埋藏着先秦至六朝古墓群,其中一处名为“五子墩”的墓区,为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家族墓葬群。这五子墩墓区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墓,要被整体迁移到浙江省博物馆。
墓顶像蛋壳身价陡升
被易地保护的这座五子墩东晋墓,位于五子墩墓区的近中心位置。遗憾的是,现场发掘时发现了多处盗洞,推测为历代盗洞,部分墓顶已坍塌。专家仅从中发掘出一些残破的瓷片以及细小金粒。专家们根据五子墩一号墓的情况推测,该墓穴的主人姓邱,为东晋士大夫阶层。
整座五子墩东晋墓为砖石结构,构架精巧。墓顶的建筑工艺尤其令人称道。这是一种被称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的墓顶,其外观像是插在土里的半个鸡蛋壳。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的黎毓馨主任介绍,这种蛋壳形状的墓顶,能够均匀地承受来自顶部的覆土压力,将它们分散给四壁,从而提高墓室的结构强度。但堆砌这种穹隆顶的难度很高,不是一般人家修建得起的。
黎主任说:“晋朝的丧葬风俗较为简朴,墓穴多为单穹隆结构。在浙江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四隅券尚属首次,因而特别有保护价值。”
避免破坏整体搬家
“五子墩地区靠近湖州火车站,邻近地区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难免会对古墓产生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墓,我们选择了将五子墩墓‘接’到杭州来,这是目前能办到的对它有效而长久的保护。”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陈浩说。
将大型古迹整体迁移进入博物馆并非首创,德国的贝加蒙博物馆便是以展出两河流域的真实古迹而著称;而在我国的三峡工程中,有很多位于水平面以下的文物古迹就是通过这种“易地保护”的模式获得了新生。
一块块拆开再一块块拼装
此次,五子墩主墓采用了分解搬迁的形式,浙江博物馆聘请专业文物运输保护单位匀碧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对墓穴进行搬迁。
搬迁时,由专门技术人员从墓穴甬道向内逐步拆除墓穴。拆除下来的砖头一一被标上序列号码,然后整齐地封装到垫了干草等缓冲物的木制周转箱中。这些周转箱被小心地直送浙江博物馆储存点。
虽然古墓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拆解工作繁重又细致,所以仍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匀碧公司邱总经理多次亲临现场,他对五子墩东晋墓中使用的砖块有一番深入的观察。
他说,五子墩东晋墓拱形门上大下小,呈现出一段优雅的弧度,这些弧度都是由上厚下薄的砖块环砌而成。“因为墓穴的部分砖石已经风化,所以我们特别在其他即将回填的遗址上选取了差不多大小和年代的砖头作为备用,力求做到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风貌。”邱总解释。
浙江博物馆武林分馆落成后,技术人员将依照图纸和编号将砖块再拼接起来,听起来有点像拼装积木,其实里面仍包含了严密的力学平衡原理。由于四隅券进式穹隆顶的构造特殊,只有在各方面受力平衡的条件下才可能“拼装”成功。
观众能走进古墓参观
五子墩墓的新家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分馆建成后,主要用于浙江历史的陈列,展示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方面决定通过多种手段,更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文物所蕴含的价值与魅力。“场景再现”便是其中的一个设想。
此次搬进来的五子墩东晋墓,拼装复原后被初步设计成一个“走入式”的互动展示区域,包括砖石甬道以及主体墓穴两部分,墓室前半部分主要用于堆放随葬品,后半部分停放棺椁。参观者能从甬道走入墓穴内部,亲身体验东晋墓葬风格。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原貌,博物馆还拟提供一批文物馆藏,例如黑釉瓷、青瓷的酒具器皿,以及东晋时期的漆器、青铜器,按照墓葬的规格,放置在五子墩东晋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