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江深了20米
过量采沙让黄蚬无家可归
下午3时,老许夫妻又驾着小舢板船出发了;“走,到新沙岛附近去碰碰运气,下午潮就要来了。”
江面上,不时有载着黄沙的拖船“突突”地开过,上十条船首尾相连,逶迤而行,甚为壮观。每次看见这些庞然大物,老许就远远地避开了:“有一次,我的船都被挖沙船掀翻了。”老许夫妻俩双双落了水。“好在我们俩水性好,没出事。”老许心有余悸地说。
老许说,撞他的是条无证的挖沙船。因为丰厚的利润,富春江上的非法采沙曾疯狂一时。有资料显示,富阳境内的年产沙量最高时曾达1000多万吨,原先数十处浅滩成为数十米的深潭,富春江的平均江深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米,变成现在的50余米。
事实上,过量采沙正是富春江这些年来鱼类锐减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量的饵料生物及沉底植物随着黄砂的开采而被毁灭,黄沙是黄蚬、螺蛳、水草的主要生存场所,但滥采已经使它们无“家”可归,而它们是钱塘江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青鱼、鲤鱼、湖蟹的食饵,它们的排泄物又是许多杂食鱼类的食饵,水草则是河虾的栖息场所,同时又是许多鱼儿产卵的场所。“那时候,沙洲上的黄蚬随便捡捡都有一大筐,现在可是连沙洲都不太见得到了。”老许的语气里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他的说法与有关部门作过的一次调查不谋而合:1986年,钱塘江每平方米的黄蚬曾达70余只。
“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老许说,这两年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富春江上的采沙已经规范了许多,划定江段进行,所有的采砂机都要凭证作业,无证采沙的现象少了很多。
鱼里有股煤油味
江底造纸废料1米厚
小船拐过一个弯,划进了另一片水面。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江面浑浊,漂着塑料片、废纸等杂物,还不时冒着小气泡。一排排粗细不一的污水管,赫然从岸边的房子里直接伸进江面。
这就是大源江,富春江一条主要的支流。老许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源江还是渔民们最爱来的地方,在江口拦上一张网,一个晚上,光螃蟹就能抓上数十斤。可现在,不要说螃蟹,就是鲳条儿也不太有了。就是有,老许也不敢捕。因为污染,这里的鱼吃起来都有股难闻的“煤油味”。
大源江是什么时候变得无鱼可捕的?老许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从10多年前开始,附近陆续建起了越来越多的造纸厂,这里的水就越来越臭,鱼也越来越少。因为江底淤积着1米多厚的造纸废料,现在已经根本没人敢在这里下沉网了。
胡建平则给老许说的“煤油味”找到了一个科学的解释:那是造纸污水中一种叫做“酚”的挥发物。这种污染物很容易被低层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吸收,大量储存在鱼体脂肪内,产生煤油味。
事实上,大源江只是富春江的一个缩影。造纸业曾经是富阳的支柱产业之一,据2003年的环保统计,富阳境内向富春江水体排放污水的企业有383家,其中造纸320家,年排放量2.788亿吨。
这个庞大的数字还不包括偷偷排放的企业,这也正是让渔政、环保部门最头疼的地方,不少直接向富春江里排放污水的企业都有两套管子,检查时就通过明管排放经环保处理的污水,夜深人静时,那些没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则通过暗管源源不断地排进富春江。
所幸的是,要GDP还是要青山绿水,这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个艰难的抉择了。去年初,富阳提出用3年时间淘汰关停76条不达标的造纸线,至今,这些不达标的造纸生产线已经全部关停了。关停这些小企业,政府财政收入每年将减少至少1000万。而“以奖代补”,政府又得投入2000万元。另外,投入2.4个亿、日处理15万吨造纸污水的“八一城市综合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已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几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上马,明年底将投入运行……富阳小造纸厂业主们正经历着凤凰涅槃的痛苦转型,而富阳政府也在经历着壮士断腕之痛,这让我们看到,春江鲥鱼重回家园,也许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