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举动,胡楠觉得是“权当写给自己看的故事”。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写给自己看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网友们非常惊讶,这个女孩写的诗词歌赋、人物形象以及语言都很有特点,有网友评价说:“味道蛮正宗的。”
“从15岁开始,我断断续续地写到18岁,一共续写了十五回。后来,我竟写不下去了,觉得自己的学识和阅历跟不上。从学校毕业后,这篇续稿就一直被我束之高阁,一放就6年多。没想到的是,我把它放在网上,竟有了反响。在网友的鼓励下,我又继续写作。目前,我的书已经完成定稿,有近20万字。”胡楠有些激动地说。
对于一不小心成了网上追捧的“红学美眉”,胡楠有些抗拒。
她低下头,轻声地说:“你别叫我‘红学美眉’,我很不适应。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不知天高地厚续写了《红楼梦》。”她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就喜欢安静,“小时候,人家就送我一个‘林黛玉’的外号”。
也许,正是这种内向且执着的性格,让她能够克服漫长续写过程中的寂寞和困难,一直坚守着梦想。
●看法
红学家邓遂夫:她是真正的“红楼梦中人”
续写经典名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续不完美还要背上“狗尾续貂”的骂名。红学家邓遂夫为什么要力荐胡楠的作品?一个年轻女孩的纯民间文本究竟有何价值?
邓遂夫告诉记者,第一次看胡楠的作品,让他眼前一亮。他说:“相比古往今来续写红楼的文人雅士,胡楠是最年轻的青春写作者。这种青春的光芒,投射到文字中恰恰是独特的。”
在邓遂夫看来,《红楼梦》讲的就是一群少男少女的命运,“因为年龄上的相近,胡楠能够比较细腻地领悟青春人物之间的情感,这就让她与其他成熟的续写者区别开来,更能接近青春期的曹雪芹当时的写作状态和感受”。
今年,因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演员海选活动声势浩大,从而掀起了社会上的“红学热”,北京的一些大专院校一下子冒出好多红学研究会。对此,邓遂夫认为:“这股热潮里存在浮躁的一面,因为经典不可能是流行的快餐。同样是对待经典,胡楠这个年轻人就没有浮躁气,很有研究精神。从15岁起,她的续写梦坚持了12年。这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非常难得,我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红楼梦中人。而且,她非常忠于原著,不是随意戏说,比如她理解的‘林黛玉不该怨恨而死’,正是目前红学界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