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带着对商会经验调查的目的前往温州时,却意外地发现,当下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竟是: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先行者也有先行者的烦恼,这一次,温州商会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沉寂数十年的温州商会再度复苏,1988年先后出现包括温州市食品工商企业同业公会和温州市百货商业同业公会等现代商会、温州市三资联谊会,到当下,温州商会的现代历史不过近20年的时间,却已多次迎来了外埠的参观考察、媒体的追捧。
据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温州市共有行业商会(协会)400余个,其中市本级行业商会(协会)125个;而温州市工商联下属的行业商会有71个,其中市级行业商会28个。
从纯粹的民间性、自治性而言,温州市工商联下属的行业商会进入了记者的采访视线。然而当我们同样带着对商会经验调查的目的前往温州时,却意外地发现,当下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竟是: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来自温州市工商联的一份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认为行业商会“没有任何困难”的商会仅占10.5%。
“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加不能代表将来,温州商会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60多岁的温州市纺织品商会秘书长戴其安和记者对话的语气略显沉重。尽管在他的办公桌旁,挂着数块象征纺织品商会荣誉的牌匾:“市级示范单位”、“先进社会团体”、“规范化行业协(商)会”……
温州市眼镜商会副秘书长杨须迈同样困惑,反倾销、行业自律、信息服务……在现有条件下,种种商会能提供的服务已在近20年的实践过程中一一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温州的商会已经触到了服务职能的天花板,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呢”?
服务职能的天花板?
现代温州商会是伴随着当地民营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这个自主、自治,民间组织就被烙上了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标记。从某种程度而言,商会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为会员企业服务。温州市服装商会的诞生也是如此。
1994年前后,温州服装已经进入到恶性竞争的阶段,满街都是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服装、七八十块钱的西服、一扯就破的衣服以及无人知晓的品牌。
“大河有水小河涨。”温州市服装商会秘书长汪加福回忆,为了树立温州服装的整体形象,避免恶性竞争,带领温州的服装企业走出困境。最后,在一栋灰砖木地板,楼梯咯咯作响的二层小楼里,服装商会就此诞生。
“商会的宗旨就是服务企业,要服务就必须服务到位。”汪加福至今仍坚持他的观点,不过现在的服装商会却有些力不从心。
2003年,服装商会筹备设计研发中心,对于这个投入大、收益小的工程,商会没有找会员筹资,而是从商会账户中拿出了几乎全部的资产———300多万元进行投入。然而,事情却远非事先估算得那么简单,“300多万元一下子就没有了,研发中心还没有建立起来。”汪加福回忆。
由于设计研发中心短时间内无法收到效益,因此众多会员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眼见商会入不敷出,最后只有将中心整体移交给温州大学服装学院,有心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不了了之。
实际上,像服装商会这样,由于职能受限、经费困难等原因难以进一步履行服务职能;又或者有心履行服务职能,却难以被企业所接受的尴尬事实在温州商会中间也不少见。
缺乏服务手段
温州商会已经触到了服务职能的天花板吗?
显然,缺乏服务的手段才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尴尬。
“作为一个行业商会,却无法掌握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你说这是不是笑话?”杨须迈反问记者。
多年以前,眼镜商会就想着手做一个彻底的行业调查,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屡屡碰壁。“温州市有1000多家眼镜企业,入会的只有不到600多家,其他400多家企业的资料我们去哪里找?”杨须迈说。一般企业申报要去工商局登记备案,但是工商局并没有提供详细资料的义务,因此至今眼镜商会还没有掌握全行业的相关数据。
尽管1999年4月15日,温州市政府发布的《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行业协(商)会的16项职能,其中就包括“进行行业统计调查,收集发布行业信息。”然而在杨须迈看来,在现有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