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政府形象工程,为嘉兴长远发展科技奠基。嘉兴本届领导班子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显现出对嘉兴长远发展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科学发展观,在引进大院名校中创造了一种让人激动和振奋的精神。这种“嘉兴精神”的核心是开拓创新,其内涵可以初步概括为:“理念创新,舍得投入,全市联动,先行探索”。理念创新:就是树立不以一时政绩为重,而以打发展基石为重,不将大院名校占为己有,而服务于浙江和长三角的创新理念。这就使嘉兴引进大院名校有了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了引进大院名校的魄力和决断,有了建立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副中心城市的大气和胸怀;舍得投入:嘉兴大有“勒紧裤腰带也要投资引进大院名校”的气概和胆识。这几年嘉兴市在财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硬是停建缓建一批办公大楼等设施,挤出大量财力用于本届政府可能不见效的引进共建创新载体上。仅以南湖区为例,2003、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水平为7—8亿元,但他们承诺拿出几十亿元建科技城,到现在已出资6亿多元;全市联动:引进大院名校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纳入嘉兴整体发展之中,把引进与嘉兴的发展紧紧联在一起,成为嘉兴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一个重要的棋子。于是,引进工作就有了全局性的布局,创造性的开拓,探索性的尝试。引进大院名校已不是科技系统一家尽心尽职的事,而是成为嘉兴全市一盘棋;先行探索:嘉兴以先行者的姿态,不为名,不为利,不唯上,只为实,进行了体制、机制和环境营建等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嘉兴精神”使嘉兴成为浙江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一面旗帜。
开拓创新的嘉兴经验
嘉兴市引进大院名校重大举措的推出都带有明显的创新特色。在嘉兴,我们看到了“科技城清华和中科院两龙竞发,国内外大院名校竞相涌入,引进大院名校与当地产业和企业优势互补融为一体”的新局面。嘉兴人说,历史让我们嘉兴成为引进大院名校的先行者,我们就有责任为全省作出示范,为嘉兴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嘉兴的贡献。
纵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嘉兴经验”,开拓创新是主旋律:
一是高瞻远瞩,决策果断。引进大院名校是从深层次上通过引进工作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引进大院名校工作,决策果断,措施到位。为引进清华大学,嘉兴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长挂帅的申办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负责的建设推进委员会,在政策、财力和服务上统筹部署,按承诺投入巨资共建创新载体。假若不是嘉兴的决断,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都将擦肩而过。近年来,嘉兴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2004年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的合作专项资金。良好的引进环境使嘉兴成为大院名校选择的重点地区。去年12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嘉兴市已签约共建创新载体。
二是硅谷模式,和谐创新。为给引进的大院名校一个创新平台,嘉兴市大胆创新借鉴硅谷模式,按高新技术园区机制运作,市、区联动专门为引进大院名校建立面积达3.64平方公里的嘉兴科技城。科技城以大院名校研发为主,集技术研发、科技孵化、教育培训、产业开发等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专门为引进大院名校建立的研发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后,中科院9个研究所共同进入科技城,另有3个所也进入嘉兴,形成“一中心12所”布局。对引进的大院名校,嘉兴不是急功近利给压力,而是放水养鱼,着眼科学发展。对此,引进院所都感到环境宽松。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周海梦说:“给我们几年时间,我们会办成一流的研究院。”
三是创新机制,彰显个性。嘉兴在引进大院名校的运行机制上创新,构建多元结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企校共建形式,如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共建钴镍材联合研究基地;院院合作形式,如嘉兴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所共建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市县联动形式,如嘉兴市与南湖、嘉善、平湖联合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城院共建模式,如嘉兴科技城与乌克兰科学院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所属各个分所的机制各不相同,有政府与研究所共建的,有科技城与中心共建高科技公司的;互动形式,如浙江新阳服饰有限公司在西安科技学院建立针织科技研究所;平台、实体、项目产业化运作模式,鼓励科技人员投资入股,如创办嘉兴中科亚美合金技术公司等一批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