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农家乐饱含历史文化色彩
衢州的农家乐,除了有迷人的青山绿水外,有些还颇具特色—
常山县的桃花源村农家乐,就有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1936年-1937年间,方志明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新桥乡建立了北上红色根据地,红军在桃花源一带活动时,一位红军将领看到这里桃花烂漫的景色,用竹炭在农家门上写下了“境凝桃源”。
农家乐能否长乐
-观察记者傅宏波
据说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是在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徐家大院。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把这种穿竹林、走石径、过小桥、观花木盆景、吃农家饭菜,每人一天花费一二十元就可休闲娱乐一天,以农家庭院为载体的旅游形式叫做农家乐。这种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乡村旅游业态,如今已遍及全国城郊和乡村,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古镇等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业态。农家乐正以自己的特质色彩成为日益蓬勃的旅游新景。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崇明县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
中国旅游局确定2006年主题为“中国乡村游”旅游年,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农家乐的价值所在
经历了从“散兵游勇”变成“正规军团”,十多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结束了无序发展的历史。而今不仅旅游者乐不思蜀,经营户也乐得合不拢嘴。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他们可以把自有的一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无论是从事农家乐的农民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农民,都可以从中增加收入。
农家乐以“吃、住、游、玩、购”的丰富功能,正在成长为带动局部区域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龙头”。农家乐随着产业链、服务链的延伸,不仅带动了餐饮服务、商贸流通、客运交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加工和制作等农村第一、二产业新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由单纯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升级,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各地在积极推动农家乐发展的同时,无不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生态景区设施以及经营户配套设施建设。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这样一来等于是推动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渗透,促进了现代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善。而各地都把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整体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此外,我们注意到,各地都把最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农家乐发展的重点,增加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加大保护、整理和挖掘力度,开发建设了弘扬农耕文明和传承古村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和农家情趣、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熏陶等文化旅游项目,使得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淳朴厚道的乡风民情、仁善相济的礼仪习俗等一批优秀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广大游客在走进农村、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探求传统文化的真谛。
不可否认,农家乐的发展除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外,还带动了城市工商资本和市民消费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可见,发展农家乐还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