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15日电 (记者张晓华、沈锡权) 今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登陆后,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灾害。面对历史罕见的灾难,浙江省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苍南县灾后救济、恢复重建工作在短短四个月内进展迅速,灾民群众对党委政府及时高效的恢复重建工作普遍表示满意。
记者近日重返苍南灾区时看到,灾区已很少能看到台风留下的痕迹,一座座新房正在"桑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又恢复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抚恤因灾死亡家属得民心灾后,浙江省政府很快将每人2万元的死亡抚恤金发放到死者家属手中,稳定了家属的情绪。一名姓陈的死者家属感激地说,2万元的抚恤金透露了党和政府对死者家属的关心。
苍南县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还说,今年9月,民政局为全县995家低保倒房户分发了1000床棉被;11月16日,温州慈善总会又向灾区捐赠了1000床棉被等御寒物资。除此之外,民政局还委托加工了2200床棉被,其中1900床已经陆续下放到了灾民的手中,确保灾民在冬天来临时,能盖上暖和的被子。
--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台风灾后,苍南县全县2100多家因灾停产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全县22.5万亩晚稻已全部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绝收的3.5万亩水稻已补种改种秋粮1万亩,改种秋冬蔬菜1万亩,剩余1.5万亩正准备补种冬种作物。因灾受损渔船基本修复完毕业。记者日前在苍南县霞关镇、马站镇、金乡镇等地采访时发现,当地码头空空渔船全部出海作业,被台风摧毁的蘑菇棚、养殖网箱在陆续修复并投入生产,海上养殖的紫菜已经获得丰收。
--水毁基础设施基本修复浙江确保灾区通电、通水、通路,目前已基本达到"三通"要求。苍南县灾后的电力抢修工程量相当于重建了一个苍南电网,目前电网最大供电负荷达38万千瓦,比台风之前超出了3万千瓦。苍南县境内的国道、省道等主要干道已于9月底前全部修复,159条交通中断的通村公路目前已抢通158条,正在抢修1条。全县776个行政村已全部恢复广播电视信号。
--学校灾后重建进展顺利"桑美"灾后不久,即逢新学期开学。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千方百计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灾失学。9月1日,浙江省苍南县受灾严重的40所中小学校和其他学校一起正式开学。记者近日在位于台风登陆地的苍南县马站镇小学看到,这里已没有了台风来临时一片狼藉的景象,校园里干净整洁,孩子们在教室里安静地听着老师讲课。
--新房建设正在紧张地进行为确保台风灾区群众温暖过冬,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在春节来临之前,要确保大部分灾民搬入新居,确保所有灾民搬入温暖的过冬场所。记者在苍南县灾区看到,沿海村村都在造房子,灾民住房建设进展迅速。截止12月9日,苍南县需重建的1.6万多间房屋已全部完成选址审批,其中已动工建设12900多间,开工率达到79.6%,竣工3473间。
为保障灾民安全、温暖过冬,苍南县政府对台风中受灾的低保户,给予无偿援建一层楼房(造价1.1万元);对那些筹集不到资金建房的"低保边缘户",则给予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苍南县委书记章方璋说,春节来临之前,该县保证80%以上的倒房重建灾民能搬进新居,所有灾民都将有一个温暖的过冬场所。
历史罕见的灾难严峻考验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但也增进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桑美"台风过后,浙江灾区社会整体稳定,温州市、苍南县灾区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苍南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灾后重建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苍南县灾后要集中精力、集中资金搞重建,党政领导干部在救灾期间,不出国、不搬家、不买小车、不外出考察。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浙江灾区政府简化审批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对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等工作一律实行特事特办,快批快办,实行一条龙服务。苍南县灾后按照倒塌房屋每户补助3000元、严重损坏每户补助1500元、一般损坏每户补助800元的额度对灾民给予了建房补助,目前已下拨民房重建补助资金8535万元。
苍南县马站镇中姑村位于台风登陆点,村中房屋在台风中倒塌殆尽。正在房屋重建工地上督工的村民董元朝说,每户盖新房政府都给予3千元补助,镇里干部天天到工地上来,比他们自己造房子还着急,这么关心我们老百姓的冷暖,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会下决心去克服。
在受灾严重的苍南县金乡镇坎头村,记者看到,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新房。新房充分考虑了抗台的要求,并适时作了新村规划。村民们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台风把房子吹倒了。金乡镇河尾垟村是"桑美"台风中损失极为惨重的一个村,村里房屋大多倒塌,40多名群众死亡。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看到,村里正在铺设地基,建造新房。河尾垟村村民张志龙说,该村的20多位村民还自发组织成立了"房屋重建委员会",自发协调解决村民在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告诉记者,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干部注重从受灾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调查清楚了灾民、老百姓需要哪些帮助,据此制定政策就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