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之二:文化的“流通”与“流传”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发展文化产业,请问您对对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印象如何、有何评价?
李景源:关于发展文化产业,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讨论。当时一个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文化产品的主要属性是精神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如果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商品化,就容易导致文化建设走偏方向。有人甚至说,如果搞大众文化,那就是文化堕落。当时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搞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害怕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会遭到破坏。但是,这次我们去浙江调研以后,发现原来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浙江已经用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放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它的精神属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事实证明,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商业属性的解放反而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载体和途径。我们从浙江的经验中获得一个观点:“流通”决定“流传”。如果传统文化不进入市场,它的传播是有限的。减少了载体、减少了途径、减少了流通,传统文化再优秀,人民群众也感受不到、享受不到、认识不到,那传统文化又怎么保存、流传和弘扬呢?
浙江还利用自身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用民间资本来保存和弘扬文化。据了解,浙江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逾230亿元,总收入达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余万人。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过程中,浙江各地还结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义乌诞生了10多个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等。在将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同时,浙江还努力将文化产品特色化、规模化、区域化。浙江取得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由“文化流传大国”向“文化流通大国”转变的好趋势。
印象之三: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
记者: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除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文化事业的发展,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关于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您有什么感受和意见?
李景源:去浙江之前,我们准备把调研的重点放在了解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但是到了浙江以后,通过调研和一系列的座谈,我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发现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很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浙江经验使人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重心所在。
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基础工程的发展和完善,反过来能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目标、提供市场、提供动力、提供文化权利主体。我们原先总是认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三者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即: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决定公共文化服务。而浙江的实践却表明,这三个环节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实包括了很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恰恰是政府需要承担的公共。把公共文化服务做好了,就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从而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浙江省的领导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2005年在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同时,推进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并同步实施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研究、文化保护、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阵地、文化传播、文化人才等“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将公共文化服务这项基础工程做实、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