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杭州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走近民间文化守望者

杭州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台追踪

www.zjol.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9:56:2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1978年,王宝林发现,在余杭翁梅乡,滚灯艺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有八百年的历史了。“滚灯”易学易做,但民间已找不到滚灯,王宝林决定将这项民间艺术恢复起来。

  他在新丰村找到一位当初制作过滚灯的老人邓水法,让他帮忙制作了5个大滚灯。滚灯制好了,他又找了5个村的村民,每个村庄4人,找了两个会耍的人给大家培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滚灯队进行了失传多年后的第一次演出。那次一演出,激起了好多人的兴趣,他们也情不自禁地拿起滚灯耍起来,王宝林这才知道,原来好多人都会耍。

  传统的大滚灯太大,只能身体强壮的男人才能玩起来。1997年,在大滚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小滚灯,文化馆的罗倩萍还编排了舞蹈动作,全部由小姑娘表演,在全国第六次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中荣获金奖,从此,滚灯名声鹊起,成了余杭区男女老少都爱玩的一项娱乐活动。

  十八般武艺 拖把扫帚舞得虎虎生风

  姚荣铨:杭州余杭区仁和镇的退休人员。2003年底至2005年从事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在仁和镇一带共挖掘民间艺术十八种。

  66岁的姚荣铨以前对民间的传统艺术了解的并不多,只有小时候一些模糊的印象。但自从当上了民间艺术普查员,退休了的姚荣铨就成了个大忙人。

  在普查中,他得知有四五个老人会耍十八般武艺。他连续去了三趟,把几位老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讲一讲当时的情景。据朱金梅老人讲,他家里原来十八般兵器都有的,什么长矛、板斧、大刀都是真家伙,以前庙会时都参加表演的,但后来相继都丢失了。

  十八般兵器是什么样的?十八般武艺又是怎么耍的?听着老人们的描述,姚荣铨心里有了个底。回到家里,他将十八般兵器画成了图,老人们看了都点头说“就是这个样子”。在姚荣铨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他的部分画,其中表演对打的场景,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老人们都年事已高,加上多年不耍,十八般武艺只记了个零头。姚荣铨让他们耍一下,他们找不着兵器,顺手一个拿拖把,一个拿扫帚,一个拿铁锹舞起来。而表演的过程,姚荣铨请了朋友拍成照片保存起来。因为也许等这些老人作古以后,这门技艺可能也就失传了。

  增六减三 竞争也激烈

  今年5月,杭州有8个项目一举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是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余杭滚灯、杭州小热昏、金石篆刻、竹纸制作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是入选国家非遗项目最多的城市。

  8月,杭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申报,截至10月底,推荐上来的项目有134项,经过13位权威专家的层层评审,初步评出了96项。在11月25日到12月4日10天的公示期间,保护办接到了20多个电话,5份报告材料,更有5人亲自上门提出异议。

  于是专家再次碰头复议,根据各方面意见进行了调整,最终在原来96项的基础上,增补了桐庐剪纸、孙权传说、钱江观潮、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防风神话、蚕丝生产技艺(养蚕、缫丝、制绵)等6项,并删去建德苞茶、桐庐雪水云绿、临安天目云雾茶3项。最终确定为99项。

  据介绍,杭州用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专项经费明年有望增加到200万。此外,杭州还将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建立一个数据库,把三年来整理出的一千四五百个项目,60多小时的录像都录入。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丁丹青 赵红燕 吴晶 章晴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