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近年来老百姓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也是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今天(1月30日)晚上7点30分起,浙江在线与浙江日报共同推出“民生话题代表委员在线访谈”,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关于教育公平的话题。
我们请到的重量级嘉宾有省大人代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主任魏元喜,省政协委员、绍兴县鲁迅中学副校长葛伯军。欢迎广大网友参与我们的讨论。
主持人:在线零距离,互动浙江潮。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进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这里是浙江在线与浙江日报共同推出“民生话题代表委员在线访谈之二,今天跟各位网友交流的是教育公平的话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公平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两会期间,代表也是就此献言献策。教育一直是近年来老百姓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也是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浙江在线与浙江日报共同推出“民生话题代表委员在线访谈”,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关于教育公平的话题。
我们请到的重量级嘉宾有:
省大人代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
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主任魏元喜
省政协委员、绍兴县鲁迅中学副校长葛伯军
欢迎广大网友参与我们的讨论。
沈琪芳: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这么时尚的在网上跟大家交流。
魏元喜: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跟大家讨论教育公平的话题。
主持人:这位是葛伯军先生。
葛伯军:各位网友,非常高兴跟各位在网上共同的讨论教育的话题。
主持人:今天非常的荣幸邀请到三位嘉宾来到我们的嘉宾访谈室。各位代表昨天听了吕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深得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工作跟各位网友交流一下。
沈琪芳:昨天上午听了吕省长的报告,昨天下午我们代表团就进行了审议,审议当中,我自己,包括了代表团的成员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今年吕省长的报告是特别的务实,亲民。务实的报告是很少有描述性、理论性的,而是全是实实在在的陈述性的,而且大量的都是数据。亲民,是特别的注重民生、民情,特别的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2006年是刚刚过去,我们浙江省社会事业发展这一块,像我们老百姓切身关系的就学、看病、就业、保险等等这些方面,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了,在2007年从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感觉到将会有在社会事业方面有更大的投入和更大的加强。其中,有一句特别鲜明的话:“省政府准备在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收入的三分之二要用来投在社会事业这一块,而教育继续是坚持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的各个领域、层次,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不同的措施,来加强投入,加强建设,提高质量。”所以我想,我们有理由相信,2007年我们的社会事业,特别是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这也是倍受鼓舞了。
沈琪芳:是的。
魏元喜:我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昨天听了吕省长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他多次谈到民生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近30年,浙江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全国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都是相当好的。在民生这个方面,应该说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把民生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从我们前几年的这些年的发展,从物化的形态和精神状态上,与百姓们息息相关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吕省长的报告中也有体现。浙江省政府是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吕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所以教育领域的委员大家都表达了相同的感受。
主持人:好的。谢谢。
葛伯军:吕省长的报告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形象工程少了,实事多了。刚才两位同志也谈到了民生问题,2007年的十大工程里面,十大实事里面,基本上都是民生问题,教育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浙江省今后的发展中,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对社会事业肯定会有大的投入和大的起色。
主持人:感谢三位嘉宾。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价值再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请三位嘉宾先谈一谈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沈琪芳:教育公平我觉得,它其实是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的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特别是在我国现在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个政策下面,教授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获得教育的质量也应该是均等的。因为每一个接受教育的每个人,都承担着教育培养的任务,每个人接受教育都应该通过教育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所以教育公平,我觉得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说,毫无疑问应该是对教育者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待遇应该都是一样的。
魏元喜:教育公平的问题,总的来说,大的意义上说,教育的普及化和民主化。因为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作用,以及对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当中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谈论的教育公平问题,恐怕还要分个阶段,一个是国家提供的依法必须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集中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中。非义务教育阶段是高中后和大学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说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大家是一致认同的,因为浙江省在1997年才完成了国家对基础义务教育的验收,在短短的几年内,浙江省的基础教育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是十分不易的。昨天听了吕省长的报告,浙江省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在2006年所做的工作当中,确确实实每一条措施都是掷地有声的。是汇集了接受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每一个方面。2006年农村中小学的十项工程,整个中小学是受益了109万平方米,资助了109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上学,不接受这些帮助的话,这些孩子肯定会失学。32万名贫困学生接受了城市营养餐,对于一个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是比较有营养的饭了,为14万名教师进行培育。我们免除了义务教育的费用,浙江省在教育公平,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这一块是在全国走在前列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现代社会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社会公共品的需求和我们政府所能提供的最基础的公共品之间的矛盾是尤其突出和严重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发展比较快,输入城市的人口也比较多,我们的学校建设规模是不断的扩大,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的差异,在同城之间,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
这个时候,要从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强制性的,人人应该享受应该享受的权利,我们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因为教育公平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质量,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这一块不管是多少钱,多少财富,没有什么财富,接受国家免费提供的义务教育和部分基础教育,我觉得是推进教育公平,从总体上推进教育公平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您也是结合了具体的方面来分阶段的看待这个问题。
葛伯军: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我觉得前几年我们浙江省各个地方,形象工程,抓示范工程方面,各地对示范学校,相对于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下树立几个样板,给各个地区和全省造成一定的影响,我想大家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现在省委省政府完全有能力在全国率先进行高标准的免费义务教育,在浙江省的发达地区已经完全了省里的免费基础教育。相对于公平教育来说,刚才委员也说了,如何解决城乡之间,一个类型的不同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是更大的。往往是师资、设备,这也是应该大家关注的,特别是浙江省的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尽管是省委省政府去年的十项实事是关注到这个方面,但是农村教育薄弱也是事实。教育公平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的贫困学生。
主持人:网友是十分的踊跃的说出了自己的声音,网友提问: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涉及到了教育公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省的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推进这种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现在能否结合网友的具体提问来讨论这个话题。
魏元喜:从这次的两会当中反映来看,把学校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去,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浙江省的教育经费有保证,如果是按照有关的规定,占到总体的GDP的4%的话,浙江省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在经费的相对富足,在改善教育薄弱的方面,我们就缺少资金和物质的支持。根据我的观点是不要搞一些“杀富济贫”,历史上形成的示范学校的水平拉下来我是不赞同的,是改善一些薄弱的学校,教师的可流动的资源,可流动的教育要素,包括了师资、优秀的校长,高职称的富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可以定期的流动到其他的学校去。现在选择就近入学的措施之后,如果是家庭居住在好学校旁边的,那么这无话可说,如果是家庭住址在薄弱学校旁边,那么他们就感觉到在基本的教育质量享受权方面就会有欠缺了。
主持人:就出现了一些为了择校而购房的现象了,为了孩子求学而买房在学校的旁边。
魏元喜:这是可以理解的。城市一间教室的配备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这是现在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广大的乡村学校配备方面资源来源也是有问题的,这个方面较加大力度。从教育部门如何出台一些有利于大家到薄弱学校去任教或者是改善薄弱学校的措施。新增的教育投资应该很大一方面要从改革入手,这至少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谢谢。这个话题其他的嘉宾也可以谈一谈。
沈琪芳:造成教育现在相对还有一些不太公平的现象的存在,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就像刚才的校长说的,前几年我们每个地区都为了树立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重点建设一些窗口性的学校,对这些学校重点的投入和配备,实际上就是现在存在的实验学校就是这样的。随着这几年义务教育法的深入贯彻,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些造成了一些教育的不公平。然后,也是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抑制这个不公平,比如说教育评估机制,教育强县的评比,教育强县和教育强区都有具体的标准,这也是整体的提高教育学校的整体水平。现在的教育部门也是明确的规定了“同一个地区,如过去的一些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结对,要求领导、师资进行互相的派遣”,农村的派往城里,城里的派往农村的薄弱学校,这是重点的提高。现在政府对重点的教育不公平是重点的表现在城乡学校的一些不平衡。这就是教育的投入重点财政投向上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所以,整个浙江省目前来看,比如说我所在的城市(杭州)来看,城市的小学、初中和农村的小学、初中,基本上在硬件设施、办学基本条件差距已经不大了。现在差距比较大的实际上是在软件上。就是师资的质量、师资的水平,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差距是在这里。
沈琪芳:如果我们下一步要消除不公平、要均衡化,那么重点我觉得就是应该:1、要撤销所谓的实验学校,2、向北京、天津这些城市已经采取了教育资源的流动,教师要三分之一派出去。我想这样可能会逐步的进一步的可以改变现状。
魏元喜:我觉得重点学校和实验学校不用撤销了,而是撤销这种制度,历史形成的制度。
沈琪芳: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是历史的原因,重点的办一个窗口学校,这个原因造成了目前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魏元喜:过去是有限的财力、物力下重点的办一些重点的学校,早出好学校。
沈琪芳:这是过去的家庭正常的追求和向往,只有一个,那么谁都会追求最优质的资源。同样的城市里面就有一两所最好的学校,所以就千方百计的去这个学校。可能是小孩在肚子里面就要考虑以后房子买哪里、户口迁哪里,五、六万元都会愿意掏,因为考虑是一辈子的事情,一次性的投入。
主持人:那么刚才委员说的相左的地方,他的想法是不要降低实验学校的标准,而是提升周边学校的标准.
沈琪芳:他的意见不错。我的意见就是相互补充了,首先要投入、扶持薄弱的,重点投入解决提高软环境方面。另外一个就是把以前形成的好的学校并不是削弱他们,而是采取像北京、沈阳、天津地区施行的,流动优秀的师资力量。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师资。那么把这些优秀的学校,适当的派往那些薄弱的学校,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制度。那么老百姓一看学校的软硬件都差不多,好老师都有,那么就会平衡起来。
魏元喜: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采取的措施推进教育的公平,这里的教育的均衡不能等同于教育的平均。我们搞教育的都知道,应该是创立一些有特色的学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使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适合儿童可以选择的教育方面我们要下功夫,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过去是看到了可以择校,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停止择校了,第三个阶段我们想取消择校的时候我们就发展到一个良性的程度了。
葛伯军:刚才的两位老师谈到了择校的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师资问题。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差不多了,主要是软件,我也是来自一线的老师。应该说浙江省省教育厅在统筹城乡师资这方面已经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说像今年浙江省评210个在校老师中考虑了很多的边远地区学校,有一些学校相对来说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最好是取消这种评比,这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就是一评选上了他自己想跳,可能是一些省城大的学校就会邀请他了,这样省教育厅已经实施了规定,他上了等级之后至少要服务5年以上,这是不合理流动的一种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的有力措施。
另外,涉及到各个地市已经在做的,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短时间的流动,可能是一两个月,或者是一两个学期的流动,省市有影响的名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还是可以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我也是希望可以取消撤销这种政策,择校,在上海据说已经不太有了。主要是政府投入方面,正常的学校要运转,上海3000人左右的师资投入大概是1000多万,而浙江省绝大部分的地市政府投入的比例是相对较少的。浙江省尽管是经济发展发达,但是民生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教育方面的投入,相信省委省政府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比较大的动作。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各个方面都会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我相信在这四、五年时间会有一个根本的发展。
魏元喜:同城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办学质量差异的话,择校风是不可避免的。
主持人:主观上想这个家长和父母的心态是很正常的。
魏元喜:不同城的话可以到其他的城市去,我还可以到国外去,所以目前的办法,就是要确确实实的把这个薄弱的学校加大改革的力度。
沈琪芳:这个现在已经是比较明确了。我的意思是再怎么加强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过程当中有一个补充的办法,人才的流动,对口资源,像这样进行加快那些薄弱学校的提升和改变。
主持人:三位嘉宾的观点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网友提问:对教育的不公平的现象,最好就是加强私人学校的发展,政府不投钱,让企业去掏钱。
魏元喜: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史上,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当时还不是为了解决办一些我们所说的“起点比较高的学校”所以按照财政性的政府投入,按需分配,一般是保证基础教育、公办学校都达到相对的平衡的水平。因为义务教育的非公立学校在浙江省乃至各个市都有一批办学水平比较出类拔萃的,这类学校也是解决教育可选择性,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选择性的好的办法。
主持人:是增加了一个选项了。
沈琪芳:解决教育公平主体还是国家和政府。民办教育促进法,当然是可以办,但是私立学校的举办确实只能是补充,是多了一个选项,也不可能承担改变教育公平的问题。如果说有人愿意办学、办教,办私立学校,那么他可以把学校在硬件上办得非常的豪华和昂贵,但是教育的办学的方向,育人的宗旨,既不可能违背教育的规律,同时他也要接受国家教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是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不能脱离现行的法律法规去完全自己去办理。在条件上可以有一些独立的超常规的去办学,给消费者多选择。
主持人:网友提问:现在教育公平在城市里是表现比较多,但是在农村和城市,以及地区之间也存在一些硬件上的差距,想问一下城乡的教育差距到底是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那些方法解决?
沈琪芳:这是一种社会的现状。我们说的现代教育的不均衡,确实主要是表现领域就是在城乡教育的差距。因为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两元制的后果,这个历史积累的问题,现在是有很大的改变,但是确实要有一个过程。刚才魏主任也说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它把教育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的范畴里,那么它的改变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特别是吕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变教育公平的问题,很明确的提出来就是要“解决农村的基础教育的薄弱”,这是很明确的报告中的一句话,指向很清楚。一个是加大投入,第二个是改变和流动。我们昨天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也提出了对农村的教师,比如说坚持在农村教育工作的一定年限的应该是浮动一、两级,师资调配的时候,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加以限制。农村有一个教改新秀,优秀的教师,应届的毕业生都不要了,马上把这些师资调过来,职能的教育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政策进行加以控制,可以多方面的保证我们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优秀师资的稳定。
魏元喜:我想补充一点,农村教育建国发展之后独特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这是不可替代的教育,我们往往现在因为政府投入过少,硬件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过去是希望工程的捐助,但是教育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资金比较少,这样长期形成的历史状况,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即便是短期内能解决,把所有的学校都配成跟城市学校一样的硬件设施,那么在教育教学方面还需要很多的补充,农村的师资培育,农村教学资源的培养,还要加大力度。这样我们农村这一块的教育资源就不至于被一个“用城市的标准去框架它”,我觉得是这样的。
葛伯军:目前我省主要是施行以县为主的城乡教育统筹,各个地市县区,做了大量的努力,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改造,这几年的调整,有了总体的改善,包括了教育强县、强区,主要是督促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刚才两位同志都谈到了关于农村师资的问题,的确在一部分所谓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里面,城市的一些学校里面是教师都是博士,我也曾有个建议,如果要使均衡发展,对教师的均衡度要有一个限制。比如说职称评定,教师的配置,要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手段进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能够安心教学。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学校的老师的水平,一个是跟城市里的老师的水平的工资上面已经是差不多了,我是在绍兴,我们的绍兴县教育局在这一方面,城里的学校跟农村里的学校的差距总数上同类学校不会超过20%,这样以县为主的体制来统筹抓,浙江省各个地市都在政府的层面进行调控。
主持人:网友提问:近年来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也是普遍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统计每年大概有多少务工子女有就学的难题?这些民工学校的近况如何?有些民工学校是专门接收民工的子女,也有的学校是同时接受城市的子女,很多城市的家长是抗议自己的孩子跟农村子女的孩子一起上学,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沈琪芳:这个是教育领域教育均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开始你问我“教育公平”四个字如何理解?我想“教育公平”是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他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都应该均等,这个均等也是包括了他接受教育的公平,包括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区域、不分身份,比如说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学生接受的都应该是这样的教育。现在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城市的扩大,许多从外地、或者是农村的人到城市参与城市的建设,他们的子女就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接受教育的问题,父母选择了一个城市工作、生存,他们就跟过来了,那么他们接受教育现在就形成了一个父母是一个新的群体,而这些孩子也是一个新的群体,这就出现了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子女的求学等等问题。现在我们浙江省从2006年秋天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像我所在的城市(湖州)现在凡是外地到湖州来打工的子女,他们在湖州取得一年以上居住证的,他们的子女不管在哪个学校读书都是同样享受免费教育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城市子女,有一年以上居住证的也可以免费的,那么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专门的接收民工子弟的学校,这些学校的举办者,大多数都是私人的,这些学校目前来看条件,无论是硬件、软件条件,确实是差了一点,低了一个档次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我觉得这是我们各级政府需要在现在这个加强教育均衡、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的一个新的问题,要重点来对待的。
主持人:谢谢。
魏元喜:这个应该说,全国和浙江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视,已经是看成了产业工人的重点部分的入城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率是97%,在今年的吕省长的工作报告中是96.6%的入学率,这个跟个人的感觉会有差异。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进城务工的人员,有17%左右的子女是跟随到居住地和工作场所进行就地就学的。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城市的发展进程当中,第一个是如何真正的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就学问题,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尤其是就学方面要纳入到工作当中来,跟班就读的一般都是边缘学校,或者是网点侧边之后的教育资源,真正的为农民工们盖的学校还是不多的。另外,根据温州的统计,农民工子女转入转出的在一个学期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因为温州跟浙江省一样是人员的输入输出大的,人员流动方面,在教学的管理,以及孩子的学习都会带来一些问题。刚才我们沈主任强调了一些政策,各地都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有劳动关系,有固定的住所,在某一个地方的服务达到了一定的年限,都设置了一些门槛。我想在这个方面,随着广大的农村、包括农民工的朋友,也是各省取消了义务教育的收费,我觉得这个事情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葛伯军:我觉得现在经济发展发达的地区,杭州、绍兴,绍兴市教育局是抽调了4000多万单独的办了一所学校,本地的农民问能不能去这个学校去是属于教育局直接管理的,教育设施方面比当地农民在城郊上学的学校规模要好。估计每个县、市区,一个县一所农民子弟学校是办得比较好的。我觉得更担心的是在农村、或者是城乡结合部居住的这部分流动性比较大的农民子弟的就学问题,这恐怕是比较难的。各级部门处理的都是这种零散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则,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落做的。大面积的,像义乌、温州这样外地人比较多的地区,一般的小的乡镇,恐怕还是分散消化为主。我想浙江省的各级人民政府,已经把外地民工纳入到本省的劳动大军中,他们的小孩跟本地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魏元喜:你刚才说的这些“流动的花朵”,刚才的网友也说到了跟班就读的孩子,城市家庭他们不太接受,实际上农民工孩子身上的素质是很应该让我们的城市孩子学习的,他们身上的勤劳吃苦的素质,他们的小朋友交往的素质,城市小孩子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缺陷的,这些是十分值得他们学习的,对于外来文明的现象有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
主持人:一方面要为外来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很好的就学条件,还需要城市的父母对这些子女共同就学的接受,也需要社会有这方面的导向。
沈琪芳:其实在我们整个社会,这个群体主要是家长,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对进城务工的,现在数量是比较大的这样的群体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自己本身不应该对他们有歧视,他们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不应该有这样的歧视,我们的社会应该有一个正当的充满爱意的心态和情感。
主持人:谢谢。这个话题是一展开就有很大的范围了。今天不再展开了。网友提问:关于现在流行的教育移民的话题,嘉宾们怎么看?
魏元喜:刚才提到了很多方面都有教育移民,以前的教育移民是围绕高考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深入谈下去之后,从某一个农村或者是小城市,然后你选择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带着子女去读书,这个本身就有移民读书的含义。现在如果我是选择到甘肃去打工,某个大城市去打工,如果是按照现行的政策来说,你即便是去读了几年书,但是高考的时候还是不行的。至少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不应该灌输什么“移民就学”的概念,因为我国是东西发展的不平衡,教育高考的分数,向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分数相差比较大。
沈琪芳: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葛伯军:目前全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也是比较严格的。不是说我今年到这个地方读书了读了半年就行的,而是以户籍所在地进行高考,这是国家强制性的规定的。
魏元喜:我的观点是,随着我们整个户籍制度的改革,这个将来肯定会有突破的。因为,在现阶段没有突破是另外一个意义,将来肯定会突破的。
沈琪芳: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挡在家长、老百姓身上的。因为这是政策的制订者有这样的政策出来了,人家钻空子或者是打擦边球什么的,人家肯定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贫困地区的分数和发达地区有差距,那么就划了不同得分数线之后,那么就有人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了,那么我觉得总的说要批评他们也不应该,因为现在实际上关注的问题,是围绕高考这样的制度的存在,高考的就学的分数有这样的标准定在这里的话,这样的现象要完全避免是很难的。可能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革我们的一些高考制度和录取制度。
主持人:就是刚才说到了户籍制度,还有更加严谨的明天可能这种现象就不会存在了。网友也是提了类似的问题,有关于贫困生的,高校的学费很高,贫困地区的学生都很难过,那么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贫困家庭可能就只能让一个孩子上大学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沈琪芳:这个说实话,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的表现形式是经济条件,因为我们现在客观的存在,我们贫富还是有差距的,目前的教育收费确实是偏高的,和我们现行的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来讲是偏高的。按照道理来说,高等教育它不是一种普及教育,不是一种义务教育,它本来就是按照自己条件,按照各方面的现状来进行再选择接受的一种教育,不是说每个家庭和每个人一定要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而现在的社会现状,因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孩子都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现状和未来,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是更加的希望通过这个途径能够对未来有所改变。那么家长和孩子,几乎是一致的砸锅卖铁的吃尽千辛万苦也要熬过来,来接受这个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考取学历、文凭。抱着这样的愿望进入到高校,现在各个高校对于贫困救助实际上都有不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措施,实际上现在的助学贷款,可以说每一所高校现在都有助学贷款,贫困助学的一些绿色通道。浙江省比较早的提出了,高校不能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不能就学,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对贫困生应该说是重视的,措施和办法也是积极采取的。有多种的形式,有助学贷款,比如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就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方法。
沈琪芳:我自己也在高校,也确实有一种学生是非常自尊的,他是很贫困,真的是很艰难,班里面的团支部或者是班委会,以助困的形式给他,他是拒绝的,他都看成了一种施舍的味道,所以拒绝了,那么贫困生自己也要调整那种心态和情绪。贫困,实际上并不是你的错,也并没有什么屈辱或者是其他的,不需要自卑,你一个要直面这些积极措施的助学贷款,就可以申请,通过正当的渠道去争取。如果有其他的助学或者是帮助贫困生的一些措施,你也可以平静的去接受,你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让你比较顺利的完成所要接受的高等教育,等你接受完了高等教育之后,有能力去偿还这些不同渠道接受的支持和援助。
沈琪芳: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很多学校也都开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光是中国有,国外的大学也有,因为贫困差距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存在的。有的学生是家里有富有,但是他到了一个年龄的时候,他都不要,是靠自己,觉得是对自己的生存能力,一种资历的检测和表现。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你的条件,家庭带来的东西你不需要太多的去关注它,你完全也可以学习这种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创造了很多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校外去打工也有很多的,学校在管理上也有很多积极的措施。这些其实都可以利用起来,我觉得最主要是端正心态,调整好情绪,然后来坚强的正确的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用自己青春的力量来战胜,来战胜眼前的困难,来战胜家庭带来的先天的困难。我想,一定能够正确、顺利的通过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对贫困生的鼓励。
魏元喜:我想讲一讲,公共教育资源如何向处境不利人口子女倾斜,我想不论是高校还是义务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是严谨的课题。教育决定未来,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应该说这样的基本判断,在任何的情况下,任何的状态下这都是对的。虽然目前是由于教育结构的问题,大中专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特别是我们社会发展在目前的现象下,教育界也在反思,教育界统计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浙江省达到了36%左右,所以,在这样的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如何通过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使更多的毕业生,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事情。否则经过四年到六年的大学生活,再加上三年的基础教育,要投入几万元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如果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到大学之后,再负有债务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的期望就产生了怀疑,很多的地方是笑谈“读高中是家里生活困难一阵子,读大学家里就容易贫困生活一辈子”。这也是反映了目前高校的问题,在公共资源方面,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资源方面,高校都是属于公共性质的,公共资源,或者是教育资源,促进处境不利的人口的子女就学是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
葛伯军:我就这个话题谈一谈。刚才两位谈到了贫困孩子的大学就学问题。一个要有自尊,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也是结识了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家庭非常的贫困,他谈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特别是一些名校,一等奖学金拿到的话基本一年的生活保障有了,第二个就是做家教,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一个是自尊,也让我想起了2005年“感动中国”评选活动里有一个学生背着妹妹上大学,也是引起了广大大学生的共鸣。自尊是很重要的,社会也好,学校也好,都提供了一些岗位让学生对待解决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有意志,有抱负,有自尊的大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还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广大网友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不能一一回答了。吕省长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实施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部署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是否可以请每位嘉宾根据吕省长的这番话展望一下浙江省的明天。
沈琪芳:浙江的教育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那是毫无疑问的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如果说浙江的教育有所不足,那就是高等教育。浙江在高等教育里面,浙江省的职业教育也是在全国走在前列的,如果要我们展望一下浙江教育的明天的话,那么我想,第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里面有一句话,让每一个人分享改革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家庭和学生,我们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带给教育领域里面的成果,也就是说,我们都将会得到更好的教育。第二,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这届人代会上,两会的省长政府工作报告对2007年工作的谋划里面,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我们浙江教育各级各类的教育,无论是硬件、软件、办学条件、师资,教育一定会有更新、更优的发展和提高。
魏元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想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葛伯军:我觉得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基础教育,因为我本人来自基础教育,能够在全国率先的普及,或者是基本普及十一年教育,我想这是浙江省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另外在抓高等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抓结合,基础教育抓体系,各个层次的教育可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有了比较大的承诺,大力的财政投入,教育肯定是很重要的一块,相信浙江省的教育明天会更好。
主持人:再次的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广大的网友们,本次的直播活动到此结束,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