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记者王国锋通讯员何晓玲廖小清)从过去的“伐薪烧炭”到如今的“封山育林”,林地的生态效益越来越被人看重。最近,我省发布了全国首个重点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公报显示,全省3000万亩重点公益林2005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722.6亿元。
据了解,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包括涵养水源、固土保肥与改良土壤、固碳释氧、森林储能、生态旅游、森林减灾等六方面。其中,效益最大的是固碳释氧,当年释放的1074多万吨氧气、同化的1477多万吨二氧化碳折合人民币295.38亿元;其次是涵养水源,效益达223.79亿元。据测算,当年涵养水源量高达163.94亿吨、调蓄水19.5亿吨,调蓄水功能相当于160个西湖。此外,固持土壤、减少泥沙流失6703多万吨,增加氮、磷、钾等养分,发挥效益92多亿元;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下来,每年新增储能量1782亿兆焦耳,相当于27个新安江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这是我省数百名科技人员经过6年不间断监测得出的结果。
“投资回报率实在高。”省林科院副院长江波说,近年来我省每年对重点公益林的投入为3亿元,产出却是投入的240多倍。根据国际权威部门预测,随着林分质量的提高,林地的生态效益每5年还可翻番。同时,与自身单纯的木材、特产等产出的经济价值比,重点公益林的生态价值要高出10倍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自2001年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来,我省已完成近半、总计1456万亩重点公益林建设。有专家预测,待2010年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后,我省的生态效益将呈几何级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