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07年3月10日讯快报热线连北京,我跟代表有话说。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后,我们昨天又推出第二场对话,内容是大学生就业难。
热线一头,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沈莲清。另一头是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马兴和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沈颖。两人都念大三,并且都是快报利群阳光学子(得到过利群阳光助学活动的资助)。
对话
当年毕业时,你有没有吃过苦?
“小马,你读的是名牌大学,就业应该不太难吧?”沈莲清在电话里问。
马兴告诉她,浙大的就业率比较高,同学们找一份工作不难,难就难在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好多同学毕业没几年,已经跳了好几次槽了。”
“你觉得原因在哪里呢?”沈莲清问小马。
“可能是有些同学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吧,不太愿意从基层干起……”说到这儿,他突然问沈莲清:“您当年毕业时,有没有吃过苦呢?”
沈莲清告诉小马,她是1968年大学毕业的,当时正闹文革,她先是去农村锻炼3年,然后在工厂呆了7年。直到1978年考上了研究生,这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现在既带博士生,还要搞行政工作。回头想想,如果我当年没吃苦,今天也担不起这副重担。”沈莲清语重心长地说。
沈颖是位女生。她告诉沈莲清,明年就要毕业了,一想到找工作,心里“就有一点点彷徨”。
“女生会不会经常遇到就业歧视?”沈莲清问。
沈颖说,如果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用人单位一般倾向于招男生,但如果女生实力超出男生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会权衡的。
“你说得对。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呼吁消除这种歧视。同时也要提醒女生,现在形势对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莲清说。
沈颖说,同学们经常谈论就业难,大家觉得有个主要原因是:学的课程和实践有些脱节。
沈莲清告诉她,她已就这个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呼吁过了,“对你们来说,现在关键是要多争取一些实习机会。”
现状
大量毕业生在城市抢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也纷纷献计献策。沈莲清认为,个中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量毕业生涌向大中城市去竞争有限的岗位。
她以自己所在的浙江工商大学为例,2006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814人,就业率为92.53%,其中留在杭州的占59.6%。相比之下,去西部地区和浙江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少得可怜,只有区区15人。
对策
通过特殊补贴让人才留在西部
沈莲清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国家应建立西部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并把有关鼓励政策写入《就业促进法》草案。在吴仪副总理参加浙江团审议时,沈莲清原本打算就此问题向吴仪当面提出建议,后因时间问题未做发言。
沈莲清认为,东西部的差别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期望靠西部地区自己的财力,用优惠待遇吸引大学生留下来并不现实。因此她建议,国家可采取以下办法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工作。
一、在西部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每年分流1/1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去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2年的挂职锻炼。其间由国家支付工资和津贴,两年后回城市优先安排工作岗位。
二、去西部就业的大学生,国家可以减免其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同时在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三、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在西部就业的特殊政策,“就像上世纪50年代支援大西北一样,通过贫困地区的特殊补贴,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