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国人大代表们用具体而生动的事例畅谈—— “十一五”良好开局是怎样实现的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200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达2943亿元,占GDP的1.41%,为历史最高水平。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上年增加19.2%;14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50%。在此支持下,我国科技发展取得诸多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循着开局之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了另一条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面临着新的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对记者说:“浙江一度被称为‘中国经济的快车’。正是因为浙江经济发展比较快,所以碰到的问题比较早,感受到的压力也比较直接。
近年来,在资源紧缺、环境制约的情况下,浙江主动调整,选择了新的发展路径。”
黄坤明代表把嘉兴的结构调整归结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第一个“加法”是“加容积率”。他以用地为例,“现有的土地容积率较低,给集约节约用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比如,过去厂房大多只有一层,现在鼓励建标准厂房。再比如,在用地‘倒逼机制’下,那些大量用地的项目我们就不接了。”
另一个“加法”是“加科技含量”。黄坤明代表说,“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嘉兴,政府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得到支持和鼓励。每到年底,市里都会表彰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你看,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转化中心都落户在这里。依靠这些平台,近3年我们从邻近的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引进了3万名人才。”
有了这两个加法,自然产生出“减法”:一是减少了资源要素的约束,二是减少了发展成本。
嘉兴的实践是浙江省的缩影。据了解,开局之年,浙江选择了新的发展路径“腾笼换鸟”,下决心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实施产业转型。
嘉兴的实践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向良性调整的缩影。由于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形成了投资、消费、出口“三个引擎”共同拉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