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农村文化该怎么“种”?
“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在全国两会引发共鸣
浙江在线3月13日北京讯(特派记者 杨晓燕) “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让文化在农民心中真正生根发芽。”“媒体宣传很要紧,应该多倡导一下。”……由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在线联合主办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在全国两会上引发共鸣。连日来,部分人大代表在浙江代表团驻地通过阅读本报和上网了解到“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的情况,纷纷认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题中之义、当务之急。
从“送文化”到“播文化”、“种文化”
“现在老百姓的文化消费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但是相比较而言,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就会趁虚而入。”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汪惠芳代表在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汪惠芳说,衢州属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群众文化常常陷入困难重重的境地,许多农村停留在“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原始生存状态。政府开展多年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等“送文化”活动,确实满足了部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让她感到,但单靠“送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要“送文化”,还需要“播文化”、“种文化”。
为此,汪惠芳代表今年带来了两个关于发展农村文化的建议,一是要求财政加大对浙江欠发展地区乡、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支持力度,二是要求扶持地市党报创办农村报、破解农村“报荒”。她说,“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很及时,媒体宣传很要紧,应该多倡导一下。
让先进文化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是浙江代表团中为数不多的“村官”代表。他表示,像“农民种文化百村赛”这样的活动,为农村文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农民从被动地享受文化生活,变为自发参与、创新文化活动。同时,文化“播”下去之后,还要精心培育、浇水施肥,才能让文化在农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农民种文化百村赛”中,已有八个村向全省农民发出《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傅企平说,尽管滕头村目前还没有直接参与这个活动,但是滕头一直致力于建设农村的和谐文化。据他介绍,滕头的农民公园里有个“越剧角”,每天都有一批戏迷们自发聚在那里交流切磋;爱好下象棋的农民也很多,还自发成立的象棋协会;村里请了专业老师教扇子舞,现在每天清晨练习的人很多……不仅本村农民乐在其中,一万多外来工也融入了这里的文化生活。
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文化生活
早在3月5日晚举办的浙江代表团媒体集体采访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德荣代表就称道“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很有意义。他特地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嘉兴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首先是统筹城乡教育,嘉兴市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入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实现城市教育成果让农民共享;第二是卫生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的卫生医疗,以及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农民健康的提升;第三是身体素质的一体化,推进农民健康工程;第四是如“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提升工程,包括宽带进村到户,使整个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有所提升。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将在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现在温饱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怎么样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解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党委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陈德荣说。他认为,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非常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支持、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