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811”行动显成效 生态环境状况居全国第一
2007年03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3月15日讯(记者周娜) 如果光有GDP,而没有真正的生活质量和适宜的环境质量,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2004年10月,我省提出“811”环境污染整治两年多来,全省人民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复: 2006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低于国家控制值。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2005年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我省生态环境状况名列第一。
不只是GDP,还要有生活和环境质量
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但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却不容忽视。2004年下半年,浙江省环保局一份题为《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的调研报告中详陈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四大问题,即“耕地锐减、能源困局、环境污染和投资代价”。报告中指出:2003年浙江省的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每产生1亿元GDP需排放28.8万吨废水,产生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省环保局污控处的数字显示,全省573家重点污染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70%~80%,其中有254家直接向钱塘江排污。
如果光有GDP,而没有真正的生活质量和适宜的环境质量,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统计显示,按照当时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全省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将是目前的近两倍。
2004年10月11日,我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正式实施,对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行环境污染整治的行动,并提出“用3年多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各地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还确立了要达到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目标,即“全省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使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811”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处全国前列
两年多来,各地开展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甬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鳌江、钱塘江、太湖流域、瓯江8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已经如火开展。每年都有一批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地区实现“摘帽”。通过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带动了市县两级65个环保重点监管区的整治。对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和造纸等8个重点行业和710项重点工业污染整治项目。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基本完成水泥行业机立窑淘汰工作,共完成1700余家企业的限期治理、停产整顿或取缔关闭。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着重抓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完成了447个存栏猪100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和451个生态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此外,各地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稳步开展了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近年来,我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达到92座,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49座,日处理能力达429.3万吨。列入“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的27个污水处理项目,有3个已经建成运行,6个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5%。
2004年以来,省政府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5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94个,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1000套。根据目前的进度,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将在明年6月前全部建成,联网运营。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成效明显,浙江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继续处于全国前列。
2007年环境污染整治形势依然严峻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仅仅是我省建设生态省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我省环境污染整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2007年要完成所有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运行的目标任务难度很大;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一些企业违法超标排污现象依然突出。
2007年是实施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省长吕祖善指出,下一阶段,“811”环境污染整治更需要把抓重点与抓统筹结合起来。要突出水环境整治的重点,统筹大气、固废污染防治;突出区域污染整治的重点,统筹行业、企业的污染防治;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统筹固废处理、环境监控设施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突出水环境整治的重点,统筹大气、固废污染防治。到2007年底,全省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都要达到60%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要达到85%以上。
突出水环境整治的重点,统筹大气、固废污染防治。还要加大大气污染物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到2007年底,全省火电厂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机组装机容量在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单机容量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效率要达到90%以上;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效率要达到50%以上,其中75吨以上燃煤锅炉要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全面实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加快推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严格规范进口废物环境监管。
突出区域污染整治的重点,统筹行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对尚未“摘帽”的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准监管区,继续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对已经“摘帽”的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重点是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同时,对面上的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意见》和《关于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的若干扶持政策意见》。
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容易被忽略,却是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的薄弱环节。各地将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五整治一提高”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建设,积极推广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到2007年,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5%以上。
此外,还将着眼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继续加大烟尘、噪声、餐饮业油烟和河道污染的整治力度。要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创模”工作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统筹考虑周边农村的情况,尽可能做到共享共用。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