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书记蹲点调研]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卢子跃(3)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蹲点三天来,我不下二十次听到“王曰兴”这个名字。有的说他是“发展致富的领路人”,有的说“我有今日全靠他”,有的还甚至说他是“财神爷”。村民王曰卓告诉我:“王曰兴2003年去世的时候,全村老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山上下来、从田间赶来,自发为他送行”。
王曰兴,是上游村村民,原临海市农业局副局长,毕业于朱冼先生创办的琳山农校。71岁的老党员宋万长对我说,过去,上游村有句顺口溜:“前面溪滩,后面荒山,有囡不嫁下游洋(现称上游村),正当六月落豆场”。描述的是80年代以前上游村的贫困与落后。他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是王曰兴主动要求到我们上游村,动员群众治理溪滩、筑建防洪坝、平整土地、封山育林,村民“吃饭无米、烧饭无柴”状况得到了解决。70年代,还属计划经济,物资十分紧缺,他积极奔走于各部门,筹集钢筋、水泥等,为我们建起了宽2.5米的通村水泥桥,取代了“三木桥”。1985年,他充分发挥自已的专业特长,亲自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反复动员群众,砍伐岩头松,种植东魁杨梅和柑桔。当时,有人还告了他一状,说他“破坏山林”。可过若干年后,到90年代初,杨梅卖到7元一斤,群众收入大大地增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村里每年都挑几篮最好的杨梅送到他家,直到现在。村民冯元大说:我是忠厚人,没他发动,哪能建得起房子、娶得了媳妇。
上午,在村里的万亩杨梅科技生态园区参加义务劳动种植杨梅树的时候,村支书宋代兵又对我说起王曰兴,在场的村民也都说没有王曰兴就没有今天的万亩杨梅林,上游人就过不上这么好的生活。我为之感动,对他们说:“全村人这么怀念王曰兴,这个林就叫‘曰兴林’,在这里立个碑怎么样?”一起的村民都连连说“好”,村支书宋代兵对我说:“卢书记,请您来题碑名好不好?”我对他说:“代兵啊,这个碑名我一定会好好写,我们干部为老百姓办点事,他们就这样感恩戴德,说明我们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纯朴的,我们平时为老百姓办的事太少啊!”随后,我马上打电话给组织部和宣传部的负责同志,要求开展对王曰兴先进事迹的宣传,组织全市的领导干部到上游村来,学习王曰兴,为民办实事。
晚上,我反复练写“曰兴林”这三个字。我知道,这三个字在上游村村民的心中,有着非同寻常、难以秤量的重量。其实,在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群众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会有多重。
来源:
作者:
卢子跃
编辑:
何始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