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南端,地理座标东经119度14分-119度58分,北纬27度39分-28度11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5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
明景泰三年(1452)析青田县柔远,沐鹤两乡始置景宁县,新中国成立后设县,1960年撤县,并入丽水,1962年改属云和县,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从云和析出,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
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其中畲族占10.04%。置19乡5镇。县人民政府驻鹤溪镇。景宁畲族先祖于唐大历元年(766)迁徙至此,生息繁衍已逾1200多年。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水力、森林、矿藏为多,开发前景广阔,到90年代中期,已建成小水电站46座,装机11594千瓦,是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森林覆盖率62.5%,有野生药材千余种,人工种植的厚朴,占省首位。矿产有铁、银、金、钼、锰、铅、云母、叶蜡石等。农业以粮、林生产为主,兼营食用菌和经济作物。土物产有茶叶、药材、香菇、黑木耳等,其中惠明茶曾获马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工业有发电、造纸、采矿、冶炼、酿造、纺织、农机和竹木加工等。交通以公路为主,已建成公路17条,总里程364公里。小溪中游通帆船和机动船,可达青田、温州。
景宁县境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三国是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临海二郡,置处州设立括苍县(含景宁地域)。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抚孙原员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始置景宁县。1949年5月12日景宁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宁县人民政府。1963年5月丽水地区复设,辖云和县(含景宁),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县人民政府在驻地鹤溪镇举行盛会,庆祝我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畲族历史悠久,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同时居住有汉、畲、苗、藏、回、侗、黎8个民族。其中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与当地的汉族兄弟生聚教训,共启山林,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畲族人口17378人。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它使畲族的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亲切心理,也是不断增强民族内部感情和团结的基础。
景宁人才辈出。从历代看,宋明年代,景宁地域有进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学士。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县人曾为潘特辣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后期潘翼,精通经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赋》、《星图证验》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试赐进士出身,为官29年,作《招鹤辞》,著《竹轩集》、《山居录咏》,终年90岁,齿德俱尊,为东南重望,嘉靖年间,县人建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纪念。宋绍兴十五年进士汤思退,在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参知政事,掌管军机,官至岩仆射。曾罢相位,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复用为相,九月,晋封岐国公。南宋名医陈言,创立"三困极一"学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作《三因极一病源、论粹》),载入《宋史》。解放战争时期叶仰高、梅师俞、严品端等。解放初期,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现代叶桐、吴正等一批老前辈,在各行业的创举,为景宁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景宁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围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天津泥人章、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1919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延续至今。黑木耳、厚朴、获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有畲民徒居景宁,继于明代大量迁入,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最早的落脚地。
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与汉族密切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日渐接近,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两族人民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
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它使畲族的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亲切心理,也是不断增强民族内部感情和团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