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月3日
地点: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
4月3日,由于是第二次到村里,相互之间少一段寒暄。我开口就问:“当前大家最想、最急需干的是什么事?”、“村民们最希望建排污管!”我的话音刚落,村书记苏德兆马上接了上来。平时到村里调研、考察,要求修桥、修路、建房的村民不少,要钱要物的也有,叫我帮忙建排污管还是平生第一次。我不禁为村民们的想法所感动。
方前村位于飞云江畔,距离珊溪水库大坝不足3公里。全村540多户1370余人,就沿着飞云江畔狭长的冲积平原“一”字铺开。去年初,该村被定为县地震安置小区,周边乡镇有2500多村民落户到这里。目前,12幢600多间安置房建成已近尾声,整齐划一的新楼房映衬在青山绿水之间,俨然一个雕琢的盆景。可与新楼群相比,当地村民有种陋习极不相称。大部分村民在房前屋后建一个垃圾潭,把生活废水和垃圾排在当中。一到夏天,臭气难闻,蝇蚊孳生。一到下大雨,路上污水横流,全部排入了飞云江。
苏德兆告诉我,全村900多壮劳力中,有500多名村民外出经商、打工,未能外出村民都到紧挨着的巨屿生态工业小区上班。有了致富门路,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改善了,大伙都希望有个好环境。现在飞云江成了温州人的“水缸”,处理好垃圾和废水,对村民来说是件好事,对温州市民来说更是件大事!建排污设施的资金,可由村民自筹、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进行解决。
于是我建议到实地看看。我们从村头一路走来,好几拨工人分散在两公里长江边正在修建防洪堤,一条20米宽的滨江大道已初现轮廓。村民潘绍府说,村里地少人多,除了发展劳务经济外,要依托工业园区的优势,重点发展建筑、运输、来料加工和服务业,另外方前村距离珊溪水库大坝不到三公里,紧连着即将兴建的珊溪旅游接待中心,“地利”优势不言而喻,再加上村头村尾两个水电站一建成,江面就会形成一个150多米宽,三公里长的人工湖,不少村民打算着开发休闲旅游,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一一给予肯定。
一路走来,我不时想起“村民最希望建排污管”这句话,同时,也不禁对“发展”两字有了更深刻地体味。前几年,人均不到三分田的方前人,整天为生计而奔波,自然不会去考虑身边的环境好坏。自从巨屿生态工业园建成,十几家工厂的落户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在方前是个缩影,2500多新移民看中的就是工业园的就业岗位。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文成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一直思考的难题。无工不富,县域经济不壮大,拿什么去发展农村,拿什么去关注民生。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工业仍是实现文成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担心工业企业进来了,污染问题产生了怎么办?除了提高工业入驻的环保“门槛”,方前人在发展后的今天,环保意识改变无疑让我找到新的答案。发展改变观念,观念更新同样可以促进发展,方前人从关心自己的家门口,开始关心下游市民的吃水,这种意识的变化是种跨越,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为了让村民发展步伐走的更快,我向他们提出了几条建议,一是针对外出经商村民较多的情况,在开展农民知识化培训时,要着重增加经营方面的知识培训;二是再增加几个来料加工点,使留在村里的农民就业更加充分;三是请规划建设和乡镇对排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拿出工程概算;四是要求村里高度重视震后重建房质量,并与新农村建设做好连接,把安置小区建设打造成精品工程。
“吴书记,市委王书记在考察震后重建时,说我们村的环境好,等安置小区建好了,你请王书记再到我们村看看。”在村长夏明轩的提醒下,我连声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