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蹲点手记之七
大学生的“村官”舞台
4月8日 星期天晴
“大学生”和“村官”,似乎是毫不搭界的两个字眼。但从去年开始,我市招考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目前,梁弄镇18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是我市第一个实现大学生村干部全覆盖的乡镇。马丽波是18名大学生村干部之一,就在东溪村工作。在蹲点调研期间,我每天都看到马丽波忙碌的身影,不是在电脑上查找信息、打印资料,就是为村民办理相关手续。我问马丽波:“你在农村里工作最大感受是什么?”她十分动情地说:“这里的农民都很朴实。只要你真心待他,他也会全心支持你的工作。我们主要是为村民做好服务,所追求的也是把服务工作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有时候,我把办理好的身份证等证件送到村民家里,这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村民总是又倒茶又让座,这让特别感动。”
昨天,我专门把这18名大学生村干部和部分村干部召集在一起,交流农村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大学生们都认为,经过半年来的工作,觉得要真正当好一名职称的村干部也不是件容易事,很多为民服务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他们说,当村干部也有当村干部的乐趣,特别是当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感到很有成就感。一位叫姚波的大学生村干部告诉我:“前不久,我在网上发布了销售笋干、茶叶的信息,想不到还真的帮农民做成了几笔生意,虽然数额不大,但心里特别高兴。”在座的几位村干部也对这批大学生村干部赞许有加,他们说,大学生到了村里后,给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活力,他们脑勤、手勤、脚勤,成了远程教育的管理员、农村政策的宣讲员、科技信息的传递员、便民服务的代理员、文化活动的组织员、基层组织的后备员,村干部欢迎,广大群众欢迎。
大学生为何受到农村的普遍欢迎?我想,主要是他们的知识、才能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知识型人才的“洼地”,但新农村建设又对村干部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办事效率、现代化办公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呼唤着一批有专业技术、会操作电脑、甚至懂英语的新型村干部,而大学生村干部的出现恰恰满足的这个时代新需求。当然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要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村干部,他们还要继续锻炼。在座谈会上,我也要求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三个“多”。一是要充分发挥有文化、有知识的优势,多为农民群众服务;二是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多向群众学习;三是多向村干部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的精神、化解矛盾的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闯劲,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干部的到来,提高了村务管理水平和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要创造条件,从经济待遇、岗位安排、学习培训等多方面为他们着想,鼓励他们冲破“城市才是展才舞台”的陈旧观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来充实村干部队伍,并让大学生村干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我们要在总结梁弄镇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后继续招考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今年计划招100名,争取到2009年全市各行政村(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干部,为村级组织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