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浙江省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10.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山一水两分田”,却生活着3700多万人口(现为4900万人)。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等要素禀赋供给不足,一次性能源95%靠外来输入。加上地处海防前线,缺少国家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没有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浙江奇迹”。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5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年均增长率达13.1%,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同期高4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1.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GDP3382美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成为全国各省区中首个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省份。
二是工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产品竞争力较强。到2004年,浙江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水平仅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省。据国家统计局对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532种最终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产品产量名列全国第一,42种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30%。2005年在规模以上制造业30个行业中,浙江有18个行业主营业务占全国同行业10%以上,11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国比重15%以上,其中有5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利润超过25%。
三是居民收入居全国前列而且收入差距较小。2005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294元和6660元,均在全国排名第三,已分别连续5年和连续21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2和0.36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浙江已成为全国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中等收入阶层所占比重较高的省份。高收入家庭比重迅速上升,低收入家庭比重明显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家庭比重从3.4%上升到30.5%,8000-2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所占比重从52.2%上升到55.4%,8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由44.4%下降到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家庭比重由9.2%上升到31.1%,4000-8000元的家庭比重由37.2%增至40.3%,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由16.3%下降到9.0%。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4%,明显低于全国2.8%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2254元和5215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4.6%和61.4%。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39.2%和43.5%下降到2005年的33.8%和38.6%。
四是县域经济发达,城乡和地区差距相对较小。浙江62个县市(包括近年来撤市撤县设区的4个区),有30个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首;268个小城镇进入全国“千强镇”,亦位居全国之首。200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1,而同期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则是3.2∶1。2004年全省11个地区人均GDP最高与最低地区间的差距是3.7倍,不仅小于全国省际差距,也小于发达省份内部的地区差距。
五是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就业比较充分,社会比较安全稳定。2005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第四位,省区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8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5%,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连续3年居全国第四,省区第一;居民人均寿命74.97岁(2004年数据),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还是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就业比较充分,同时还吸纳了800万省外劳动力。每亿元GDP劳资争议案件受理件数2002年以后开始下降,目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30%左右。另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浙江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从2004年的92.33%,提高到2005年的96.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9个百分点。短短的27年时间,浙江省从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大省。1978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3.4%,2005年达到7.33%;人均GDP水平仅为全国的0.87倍,2005年达到全国的1.96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全国的中游走到了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浙江在缺少陆域自然资源、缺少国家资金投入和缺少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适应市场取向改革的总的发展趋势,倡导敢为人先,鼓励人人创业,坚持不等不靠不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人力资源特别是经营型人才和技艺型人才的优势,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吸引和整合物质资源,赢得一次次改革和发展的先机。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有的地方还在观望和等待的时候,浙江人已率先迈出外出务工、推销的第一步,温州的修鞋匠、理发师、弹棉郎;东阳、诸暨、上虞等地的建筑工;永康的五金匠;台州的豆嫂、工匠等几十万浙江务工推销大军,不畏艰辛,不惧歧视,走向全国各地艰苦营生,实现了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浙江经济迅速崛起,又一次出现浙江人外出经商办厂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店办厂摆地摊,创办各类专业市场,带动浙江产品走向全国。到了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浙江人又开辟了外出投资创业的第三次高潮,在省外乃至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销售市场,不断拓展浙江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浙江人率先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率先对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等等,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浙江发展的成就,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及不断扩大开放的结果;是浙江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努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生态、社会等各种矛盾、困难和瓶颈,大胆探索、开拓进取的结果;是浙江人自觉遵循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规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