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海盐人”,追寻和谐之美
(4月4日,梁群记于武原镇君原村)
目前全县有10多万外来务工者,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为海盐经济社会的发展默默贡献力量。随着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将会有更多的外来人员涌入海盐。如何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营造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是县委提出的打造“开放和谐福地”的重要内容。为近距离地观察这些被称为“新海盐人”的外来务工者,实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我有针对地选择位于城郊结合部的武原镇君原村作为蹲点调研村。
君原村原来是个农业村,近年来,随着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村里引进了服装、五金、塑料制品等各类企业20余家,外来人员迅猛增长,目前全村户籍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员1000余人。今天一大早,我来到位于村标准厂房内的嘉兴朗森服饰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时装的企业,厂里180余人,大部分是外来人员。今年产销形势不错,但遭遇了“用工难”情况,缺乏一线员工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随后,又来到嘉兴兴欣标准件热处理有限公司,这里却另一番情景。公司老总姜金连说,我们招工很容易,有时还要“开后门”呢。我觉得好奇,鼓励老蒋把“话闸”打开。原来,该公司与每个外来务工者都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保险,职工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并且公司还供应中、晚餐,年终还有奖金,许多外来人员进厂后还介绍老乡来,有的甚至举家迁来,在周边农户租房安顿下来。由此我想,破解“用工难”问题其实也不难,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为外来务工者创造人性化的环境,外来人员也是很乐意在海盐这片乐土安居乐业的。这对于海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晚上,我走进了外来人口出租户王学芳家里。近年来由于外来务工者的增多,王学芳腾出了家里的厢房,分割成几间房间租给7户外来务工家庭,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许多外来务工者看见我来了后也纷纷过去,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我得知,这里外来人员都在附近厂里打工,愿意在城郊结合部找租房,是因为这里租金不贵,上班或进城也方便。由于外来人员居住分散,也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了难题。随着我县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如何安顿好外来人员居住、为其创造舒适家园,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君原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我想,如果能引导村集体投资建造民工公寓,这既能为村里拓宽增收渠道,也能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外来人员住进了民工公寓,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便于政府管理服务措施的跟上。我们应该给予外来人员更多的“市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社会每个角落,让和谐之花在海盐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