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富
朱福林
(4月3日记于水亭畲族乡杨宝塘下村)
今天是我到水亭畲族乡杨宝塘下村蹲点调研的第五天。昨天对需办实事进行落实后,今天上午,妇联的同志和来料加工经纪人在我所住的村书记家里对20多位村里妇女进行来料加工培训,经纪人还带来了1000多只串珠加工原料,没多时被一抢而空,村民们对来料加工积极性很高。
我继续走家串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他们探讨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思路和办法。在蹲点期间挨家挨户的走访、交流中,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无工不富”的道理。我们算了一笔帐,一亩地一年种二熟水稻,除掉种子、化肥、耕地等成本,只有500元左右的收入,所以村里纯农户的收入十分有限。
村里有个会计,夫妻俩干农活非常卖力,由于有一定文化,脑瓜子较活,还搞了一些效益较好的种养殖,但一年下来全家只有7000元左右的收成。至于一般的纯农户,总体上只能维持温饱外略有盈余的水平。而外出打工的,收入就要好的多,在本乡毛巾厂打工的,月收入一般在千元左右;掌握了技术后,到外地打工的,月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
至于经商办厂的,收入就更加可观了,村里有个小伙子在义乌手机市场做手机生意,他自己说年收入20万左右;村民黄志华,在村里大会堂办了一家十分简陋的纺织企业,8台破旧织机,为水亭乡骨干企业圣宇纺织公司做配套,一年纯收入达六七万。我分析了这个村农民的平均收入结构,在人均纯收入4107元中,3000元来自外出打工,占七成以上,900元来自种养殖业,165元来自来料加工。
正因为有这样的收入差距摆在这里,这几年,村里90%的农户都建了新房子,但纯农户建房的只有1户,这1户之所以能建房,一是非常肯干,二是非常节约,但就是这样,他建的新房也是村里最简陋寒伧的。也正因为如此,村里除了年纪大的、没有文化的农户外,其他的都外出打工或经商了。村里172名劳动力,外出打工的高达149人。
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在蹲点调研总结会上,指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四条路径:一是坚定不移走“强工兴市”之路,走“强工兴镇、兴乡”之路,只有乡镇工业发展、集聚到一定水平,大量村民才能在家门口转变观念、掌握技能、增加收入,才能完成从一个农民到工人、到商人、到企业家的转变;二是要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无农不稳”,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关键是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切实增加农业效益;三是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让农民切实转变观念,加快与市场对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效主体;四要积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建设好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