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全市辖37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14.6万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79.41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2.59亿元,同比增长18.5%;工业总产值620.8亿元,同比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2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1.8%;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2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第20位。
第一,基础扎实,发展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推进,三次产业和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工业经济实力雄厚,通过结构调整、行业集聚,形成了汽摩配件、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主导行业和针织、制鞋、眼镜、服装、工艺品、箱包等块状特色行业,获得了“中国汽摩配之都”等8张工业类国字号金名片和3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家企业分别在国内外成功上市,实现了温州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城市化强势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齐头并进,城市布局日趋合理,飞云南市区加速崛起,汀田、莘塍与中心城区加快融合,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2.7平方公里,奠定了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农业发展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7.9万亩,获得“中国马蹄笋之乡”称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其中篁社粮友农机合作社被省政府定位为“篁社经验”向全省推广;率先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合作协会,引起了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作为“瑞安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商气、人气的集聚,营造了良好的商业氛围,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2%。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以及浙江省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和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像瑞安中学建校已有110多年历史,是“中国百强中学”。
第二,潜力无限,前景宽广。瑞安区域条件优越,东临东海,北接温州市区,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横贯南北,56省道、瑞枫公路纵联东西,是浙南闽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发展空间广阔,枕山面海,东部平原经济发达,一马平川,西部山区资源丰富,发展腹地较大,同时海涂围垦工程三年内将完成造地1.6万亩,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城市功能完备,飞云江三桥、温福铁路瑞安段、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承载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此外,瑞安还有30万人走出瑞安创业,其中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就有10多万人,形成了强大的人文网络优势。
第三,底蕴深厚,文化之邦。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学者有一半以上是瑞安人,如“永嘉学派”开山鼻祖陈傅良、集大成者叶适等,其务实崇商的事功学说,为温州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是温州发展的一种文化渊源;元末明初的高则诚,撰写《琵琶记》,被誉为“南戏鼻祖”;清末“一代巨儒”孙诒让,一生著述30多部,在我国经学研究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他为代表的玉海文化,在当时浙南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大影响力;近代机械工业先驱李毓蒙,发明弹棉机,创办学校,发展机械工业,为我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瑞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其中建于清代的玉海楼,是浙江四大古私家藏书楼之一;由清末著名改良主义人物陈虬于1885年创办的利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中医学堂。2001年,瑞安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