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统计局
2007年5月21日
2002年以来,浙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全省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的五年,是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一五”发展良好开局的五年,是浙江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益多的五年。
一、经济增速加快,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浙江经济继2004年GDP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之后,200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省区。2006年,GDP为15649亿元,人均GDP为31684元(3975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9.5%和79.9%,年均增长13.6%和12.5%,GDP和人均GDP均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为全国平均15973元(2004美元)的近2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568和1298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2.8%和25.4%。2007年人均GDP只要增长10%以上,就将比2000年翻一番,提前三年达到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到2010年,争取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人均GDP看,经过改革开放后(1979-1996年)十八年的发展,浙江于1996年进入1000美元的门槛(1149美元);七年后,于2003年突破2000美元(2051美元);再仅用两年时间,在2005年实现了3000美元的跨越(3382美元),标志着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已接近4000美元(均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2005年,全省有25个市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占全省61个市县的41%,超过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到2005年,近三分之一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目标。预计能如期实现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到2010年近三分之二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目标任务。
二、结构趋于优化,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我省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三次产业构成由2001年的9.6∶51.8∶38.6调整为2006年的5.9∶53.9∶40.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从46.1%上升到48.2%,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初步实现了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跃迁。2006年,农业增加值为923亿元,比2001年增长17.4%,年均增长3.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46.4%、5.7%、18.6%和29.3%调整为47%、5.7%、19%和26.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7%)。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大了支农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小,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8%,高于GDP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从2001年的47.8%上升到54.2%。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2003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47.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69亿元,是2001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7.75%上升到7.8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软件、信息、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94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375亿元,五年年均增幅分别为20%和21.6%。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8.8%,比2001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可比的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市场占有率上升。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卓显成效。创建了3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92个省级生态乡镇、46所全国绿色学校、10个全国绿色社区,建成首批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20个,安吉县已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5%。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近三年来,耕地面积减少趋缓,2004-2006年年均减少耕地面积18.9千公顷,比2001-2003年年均减少39千公顷要少20.1千公顷。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1年的86.7%上升到2006年的92.5%。2003-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2%,成为工业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占到全国的28%。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6年,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2.8%;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2.2%以上。
三、投资增幅渐趋稳定合理,扩大内需成效明显
我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200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940亿元,五年间的投资总量比1981-2001年二十一年间的投资总和高出72%,年均增速达22.3%,其中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制造业投资五年累计10706亿元,年均增长31.8%。2002-2006年,城镇以上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资8002亿元,年均增长16.1%,有效地缓解了交通、电力、通信、社会公共设施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五年累计6093亿元,年均增长23.6%。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增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支出快速增长,比重上升。城乡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从2001年8.7%和8.6%提高到2006年的18.7%和11%,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从13.4%和10.5%提高到14.6%和12.5%。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在住房、汽车、旅游上,2006年与2001年相比,购建房支出增长73.4%,房屋贷款增长3.1倍,购买家用汽车等汽车消费支出增长50倍,团体旅游、参观游览等文娱支出增长1.9倍。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居住和耐用消费品上,2006年与2001年相比,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1倍,住房支出增长54.2%,购买家用电器支出增长82.8%,旅游支出增长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