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接受爱国思想教育
5月25日早上8点,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一开门,就迎来了第一批参见者,他们是来自海军驻镇海某部队的官兵。他们将在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战士们了解镇海历史、缅怀先烈们。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作为镇海最亮丽的海防文化,平均每日接待参见者近400名,他们来自各个岗位,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是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来到这里,接受革命历史的洗礼。
海防馆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镇海口,历史上称镇海关,一个曾充满战火与硝烟的海防要塞,素有“海天雄镇”、“全浙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就坐落在甬江北岸招宝山南麓的海风涛音中,凭山衔海、庄严肃穆。这里原是东岳宫所在地,也是1841年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率众宣誓之处,又与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后海塘等重要的海防遗址毗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迈入纪念馆大门,一眼望见一条长达90多米的回旋坡道横亘水面之上,坡道尽头,雄伟的纪念馆主体建筑静静横躺于招宝山脚下,仿佛一座巍峨的城堡坐落于海塘尽处。建筑周围是一片葱绿的草坪和低矮的绿化丛,灰白色的细鹅卵石铺路,渲染出昔日战场悲凉怆然的氛围。纪念馆西面的下部墙体是一个斜坡,墙体上的10个古代盾牌形装饰物,使人们不由联想到战争年代铜墙铁壁的镇海关。墙体顶端有一个倾倒的轮舵和十字架组成的黑铁装饰物,象征着帝国主义列强曾在这里被打败。
走进纪念馆,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呈现在眼前的是镇海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所留下的点滴痕迹,每一门炮台、每一支长枪、每一把大刀,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向参观者讲述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叫人感动、催人奋进。一群又一群的参观者心怀崇敬迈进来,满怀激情走出去,他们之中有镇海本地市民,也有远道而来的游客。
纪念馆一共分为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和现代海防五个展厅,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到镇海人民英勇抗英、抗法的艰苦斗争,也能看到镇海及浙江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史实以及八年抗战艰苦卓绝所得来的胜利果实,从中感受到了镇海人民保家卫国、不甘屈辱的斗争精神。
现代海防厅是纪念馆的尾厅,今年五月前扩建工程刚刚完成,里面陈列着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视察我国东南沿海海防建设的历史照片。在该展厅还能看到全面展现了我军目前雄厚海防实力的宣传记录片《海天雄兵》。现代海防厅昭示世人: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只有建设好强大的海上长城,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安远炮台
-安远炮台扼守浙东门户
纪念馆中有安远炮台、威远城、后海塘等历史遗物的图片,而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散布在镇海的各个角落。
在抗击侵略战争中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安远炮台就位于招宝山南麓,离纪念馆不到几分钟的路程。安远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秋天,用的是黄泥、沙砾、石灰三合土,传说还拌了糯米饭,不仅坚固,还能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炮台中心设置了圆形的旋转铁轨,大炮可以沿着铁轨前后旋转,它与南岸金鸡山下的“靖远”炮台隔江对峙,扼守着浙东门户。
炮台黄色的外墙壁上垂挂着绿色的藤蔓类植物,墙壁上有被风雨侵蚀留下的不平痕迹。一百多年过去了,曾经在这里抗击侵略、浴血奋战的英烈们早已长埋厚土,只有这锈迹斑斑的铁轨和遍布弹孔的古炮台屹立至今,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苦难而悲壮的历史,并警示后人:要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威远城
-威远城守护镇海人民
威远城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招宝山之巅。
沿着山道拾级而上,一座饱经风霜的古城映入眼帘,“威远城”三个大字刻于城门正中央,门前两头威武的石狮好似英勇的战士镇守着城门,也守护着镇海的人民。门的两侧刻着一副对联:“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据说是明时所镌刻,联中嵌有“定海(今镇海)”和“招宝山”的名字。
现存的威远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02米,墙高7.4米不等,上面筑有雉堞73个,城墙为条石错缝叠砌。它在历次的抗击侵略战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兵在这里抗击过英国侵略者,中法战争期间,驻镇海的淮军统领杨岐珍就驻守于威远城指挥清军战斗……
巾子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海塘
在招宝山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隔着城河东路的后海塘东段尽头上的巾子亭犹如巨龙高昂着龙头,傲视前方。
后海塘是我区惟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起巾子山,西到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始建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城塘上曾有一座望海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拓建卫城时,将东段1300米的海塘改建成城塘合一,既能挡海潮,又可御海上入侵之敌。
镇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安远炮台、威远城、后海塘……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据了解,目前,全区共有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后海塘,17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郑氏十七房村、梵文摩崖石刻等20个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