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有新举措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有新举措。
1.切实完成“十一五”期间教育的“三大任务”。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学杂费,继续对所有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制生活补贴。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我们已在西部地区农村首先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今年春季起全国农村都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要强化政府保障责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为此,中央和地方财政五年内增加投入达2000多亿元,中央财政还拨出100亿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共拨出100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每所中小学都办成合格学校,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区域间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应是我国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一个战略重点。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当前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院校。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杰出人才;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必须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军、转化科技成果生力军的作用;必须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必须继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改进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观点,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公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改革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倾向。要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校际合理分配学额的高中招生制度;稳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学生选拔机制。
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3.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今天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教师作为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素质越来越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要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教育家。温家宝同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广大教师要发扬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为己任的优良传统。要改革教师教育的内容、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严格校长选派和教师准入的制度,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制度保证。加强在岗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现在,全国已初步搭建起一个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资源共享平台。
4.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是保障教育公益性、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基础。
据统计,2004年我国仍有19个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降低,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2000—2004年间下降了24%,全国尚有一半以上的县小学、初中公用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说明我国教育的支撑条件水平还较低。教育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定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财政性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还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确保国防建设、重大工程、艰苦行业以及市场难以调节的领域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
5.建立健全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和体系。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将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原则。一是设立特优学生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是设立国家助学金,高校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20%以上,中职约占90%。今后国家每年将安排200亿元左右,资助困难学生,力度是目前的10倍。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机制,继续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国家还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6.建设安全健康文明和谐校园。
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给学生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几亿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应当纳入当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中。完善政府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机制,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到位、权责明晰、加强督查、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学校要加强管理,确保校内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推广平安校园、卫生校园、文明校园建设的经验,消除不安全不稳定的隐患,维护学校稳定。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师生之间尊师爱生、融洽和谐的关系。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要健全家长和社区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机制,加大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
7.从严治教,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增强学校自我约束机制。要具体核定各级各类教育成本基准,稳定合理收费水平,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要建章立制,严肃查处学术造假,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把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