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7年06月07日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
编辑:
黄乐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则提出:“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①本文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为指导,根据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态势对文化发展作出的系列论述,结合我国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对新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我们所理解的新文化观的主题、概念和逻辑关系进行探讨。
一、整体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以贯之的原则
新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关系?对此可有两方面的回答:第一,从局部与整体相区别这一领域划分的意义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关注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构成的“发展整体”,文化只是上述整体的一个局部领域,由此可以断言:新文化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第二,但是从各领域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统一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观则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和相通的,在一般原理的意义上共同承诺着一种“整体性发展理念”。现在的问题是,涉及文化这个局部领域的发展观如何可能承诺“整体性发展理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什么是“整体性发展理念”,它与领域划分意义上的“发展整体”和“发展局部领域”是什么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领域划分意义的“发展整体”与一般原理意义上的“整体性发展理念”分别代表着两类彼此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表述:
1关于发展整体的表述。这类表述包括所谓“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四位一体发展”;包括关于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要求的“五个统筹”。正是根据这个领域划分意义上的“发展整体”概念,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被视为发展整体中的局部领域。显然,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整体”的表述体现了它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发展领域的全面性关注诉求。这种全面性关注诉求反映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问题的全新认识成果,体现了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总体进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显示出与那种单打一式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重要区别。但必须看到,关注领域的多寡不同只刻画了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之间的“量”的区别,它还不足以说明两种发展观之间的“质”的差异。
2关于整体性发展理念的表述。这类表述涉及到“发展的内涵”(什么是发展)、“发展的目的”(为什么发展)以及“发展的方式”(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不会因个别发展领域的特殊性而有所改易的基本发展理念。关于这些问题的表述包括“发展才是硬道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人为本”或“可持续发展”等等。必须看到,这类表述不仅涵盖了上述发展整体概念所具有的“量”的含义,还涵盖了由于基本发展理念上的根本区别而造成的发展观上的“质”的不同。这种整体性发展理念所依据的哲学预设包含着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辩证理解,它是对机械论理解的超越:第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预设表明,整体不仅包含相关诸要素,更依赖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此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就不仅在于前者比后者承认了更多的发展要素,更在于前者比后者更关注对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握。因此,说科学发展观是整体发展观,就是说它是关系发展观,强调各要素、各领域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关系。为此,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四位一体发展整体”简单视为四大发展领域(或更多领域)的机械相加,视为不同发展领域或统筹领域可以各行其道。应当认识到,无论四大领域的发展还是五大统筹的任务都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观一再重申的那些整体性发展理念,即: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本质,把“以人为本”或“关注民生”当作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于“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全面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等等。
第二是“部分规定整体,部分体现整体”。这一预设表明,任何部分都应从整体获得意义:作为整体之有机环节的部分一定会把整体的存在与发展要求内化在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之中,从而对整体产生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因此,局部发展领域在规划其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殊性,还应充分关注我国发展的总体阶段性特征,关注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的发展目的。离开了这些整体性发展理念,涉及局部领域的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或文化发展观等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借用古人的说法告诫人们:“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这里,“万世”或“全局”意识是“谋一时”或“谋一域”的重要前提。反过来说,一旦具备了这个大局观,局部领域的发展就会同时具有超越局部领域的整体性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领域的划分与整合、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各自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领域中哪个领域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这些都是随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历史条件及其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的,具有历史的辩证性质。
充分认识“发展整体”与“整体性的发展理念”的区别联系及其所具有的历史辩证性,可以澄清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模糊认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何看待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多重磨难才确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但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少数论者就以为,既然经济只是四位一体发展整体中的一个局部领域,再强调“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不就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关注诉求自相矛盾了吗?这种看法的方法论根源就是机械论的整体与部分意识。它只看到经济发展在领域划分意义上是一个局部领域,但却没有认识到,对我们这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来说,经济建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体现了超越局部领域的整体性发展理念。不坚持这一点,其他许多问题的解决将失去根基,改革开放就会倒退。
充分认识“发展整体”和“整体性的发展理念”的区别联系及其所具有的历史辩证性,也为我们探讨新文化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毫无疑问,文化发展在领域划分意义上也是我国发展整体中的局部领域之一,但不能由此认为,文化的影响力只能是局部性的;文化发展战略因为根源于局部领域的特殊性,不需要或不可能承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整体性的发展理念。下面对新文化观的探讨表明,由于文化具有“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塑造整个人类世界”的本质特性,更由于当今实践中面临的各种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此它在功能上与科学发展观所承诺的整体性的发展理念就具有更加直接内在的关联。
二、新文化观的理论构成及其三大主题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十六大以后明确提出的文化观之所以称为“新”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这种文化观承诺着“整体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而以往的旧文化观,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与旧的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相适应的。实际上,发展观与文化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往往就会有相应的什么样的文化观。二是在我们国内,从旧文化观到新文化观的过渡还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过程,前者是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而后者的新就表现在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为了全面地展示这种新文化观的理论构成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我们将其扼要概括为一个链接、两个视角和三大主题。
1一个链接:文化观念与发展观念的链接
“新的文化发展观”这个名称是把文化与发展链接起来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种链接的意义,必须对文化与发展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进行澄清。谈到“文化发展”,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是指“文化自身领域的发展”。但什么是“文化自身领域”呢?这本身就是许多论者感到费解的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关于文化发展的谈论就将是概念混淆、思路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