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种"文化
2007年06月2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社杭州6月19日电 2007年春天,握惯了锄头种庄稼的农民兄弟,在浙江的田野上展开了一场不寻常的耕作比赛:“种文化”。
中国文字是奇妙的,一个“种”字,形象地表现了向下的顽强扎根和向上的茁壮生长。3个多月来,100多个村庄、10多万农民亮出了“十八般武艺”:越剧PK、篮球打擂、舞林大会、象棋比赛、故事会、赛诗会……在各界携手进行的施肥、浇水和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化种子逐渐发芽、抽叶、开花。
播种
农民们选中了农历元宵节,作为他们播种文化的日子,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朱村等8个村向全省农民发出了《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敲响了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开场锣鼓。
倡议书里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读书,卫生保健,都在向城里人看齐。逢年过节,文化部门也常常把电影、戏文、图书送下来,闹猛一阵。但是说句心里话,平时空下来还是觉得有点冷清,总感到不满足。现在,建设新农村的春风在吹,不少村里有了文化室、篮球场、阅览室、棋牌室,搞文体活动的场地有了。我们也有不少‘能人’,吹拉弹唱、打球练操也能来几手;翻翻‘箱底’,村里真有不少土生土长的好东西,农民是喜爱的。‘种文化’的‘土壤’‘种子’都具备。不如在平时空闲,大家都动起来,‘种’一个文化乐园。”
农民“种文化”活动,就是顺应这一新需求推出的。从3月到6月,从最初的8个村到如今的100多个村,“种文化”的雪球在浙江农家越滚越大。
在嘉善,原汁原味的田歌、民间舞蹈……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节目,逐一在台上亮相。老人们相互搀扶,孩子们手拉着手,一起赶来观看演出。在临安朱村,记者看到,大大方方走到台上、抓过麦克风就开唱的,都是平时天天见到的乡里乡亲,一曲歌罢,无论好坏,台下都是掌声雷动。宁波江北联群村在小村的晒谷场上办起了“舞林大会”,既有传统的腰鼓舞,又有时髦的迪斯科,还有国内外的民族舞蹈,连西班牙弗拉门戈都搬上了台……
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从这场“种文化”活动里总结了规律:一要小型,几个人一凑就能活动;二要方便,男女老少、随时随地都能开展;三要多样,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形式多样;四要普及,大家学,大家练;五要经常,能持续开展,“四季常绿”。
浇灌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我理解的“种文化”是,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于农村的土壤之中,只要有阳光雨露,农村文化的种子就能够萌发和成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起到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
农民“种文化”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几十万网民参与投票,浙江在线“农民‘种文化’”专题的最高日访问量超过6万人次。各界人士纷纷参与“种文化”,大学生进村帮助“种网络文化”。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的日子里,省里的专家还到朱村开起“种文化·农民新文化运动讲习所”第一课。
在“种文化”活动中,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仰头观望的看客,握过锄头的手无需擦掉泥土,淳朴的面容无需涂脂抹粉就可以惊艳世人,他们登上舞台就是主演,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演的就是生活的这方土地的血脉。
临安市文化馆的程行老师指导了“种文化”活动中的五六个节目,这场草根文化热潮的目睹者说:“百姓的节日,百姓闹来百姓看。这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场景。群众文化活动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才有创造的活力和持续的动力。”
在“种文化”活动中,农民变成了主体,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我创造,自我展示,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位网民在网上留下了这样的感言:“很多人感叹农村文化的贫乏,而当看到参赛村的‘绝艺’时,我感到,真正的文化在农村。”
发芽
比起以往单向、暂时的“送戏下乡”,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种文化”活动第一次让农民兄弟成了文化的“主角”:“农村的‘原生态’文化就好比是一棵乡野萌芽的小苗,外界的推力就好比是施肥、浇水,农民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帮助结合起来,才能扎根,并长久发展。”
浙江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为全国称道。但有了钱,农民们是否就觉得幸福了?如何提高9亿中国农民的快乐值和幸福度,是值得社会思索的大事。
“种文化”活动激发了农村蕴藏着的乡土文化能量。在湖州八里店镇章家埭村每月一次的全村文艺晚会上,男女老少齐出动,为自己的亲友捧场,常常是一人上台,全家助阵,现场氛围比看省城来的明星演出还热烈……
“种文化”活动中,一批“文化能人”脱颖而出。嘉善洪溪村农民吕瑞泉,与村民一起用水泥、木板做成篮球架,将渔网做成球筐,带领洪溪农民篮球队以省冠军的成绩打入全国第二届“丰收杯”篮球赛。平时比赛时,全村上千名男女老少亲临球场,一场篮球赛,还带动了村里成立了“篮球宝贝”拉拉队,这些“宝贝”全部由女村民组成,最大年龄50多岁,当她们化着妆,穿着整齐划一的鲜艳运动短裙在赛间跳起健身操时,被人们遗忘的,岂止是年龄!临海桃渚镇的乡村成了国家藤球队的“人才仓库”,已先后为国家藤球队输送了13名队员。金华低田村农民编的民间故事,则成为日本大学教授编写的民俗文学读本。
这场蕴含变革的文化耕作,还创造着农民新的“文化基因”。桐庐环溪村村民爱读书,村里成立了“爱莲书社”;金华三甲院村有个村民摄影组,镜头对准村里的人和事,已拍50多部“纪录片”;绍兴信风村和台州双郏塘村的村民更时髦,还“玩”起了网络文化,在网上娱乐、购物、学知识。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童芍素说,“种文化”,种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好好地养护,让它在当地成气候,成林、成荫、成材。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朱玉 余靖静
编辑:
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