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浙江历史上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重要志书——《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在杭州首发。这部137万字的巨著,历经11个寒暑,省直机关30多个部门、100多人参与编修,凝结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心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老书记的新工作
《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编纂工作起始于1996年下半年。自那以后,参与《党志》编纂工作成了铁瑛、薛驹、李泽民等老书记的一项“新工作”。他们既是浙江地方党组织发展史上的功臣,也是浙江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党志》编纂工作启动后,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修志工作。
年过九旬的铁瑛,对此项工作非常热心,送给他审阅的稿子,他都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薛驹的理论修养和文字功底很深,每一篇稿子他都认真加以审读,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李泽民对《党志》的编纂同样十分关心,他两次把《党志》主编等有关人员叫到家中,讲述他的修改意见。可以说,《党志》的成功,包含着老领导们的一片心血。
数据背后的周折
一个平常的数字,在一般人眼里或许不值得较真,但在《党志》编修者心中却有着这样的标准:笔下的每一个数据必须真实可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后人评说。
《党志》“统一战线编”在写到改正错划“右派”时,查到这样一些数据: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浙江省共有10705人被划为“右派”,而在1978年至1980年改正错划“右派”时的人数却为13563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负责撰写该编的楼子芳决心趁编纂《党志》的机会,把这一问题搞清楚。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多次的走访调查,终于弄清在1957年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从全国其他地方下放、回乡、调动等原因来浙江的“右派”为2858人,因此,10705人和13563人这两个数字都是准确的。
越写越短的志稿
省委组织部《党志》编写小组由马克龙、陈伯和、史月廷和叶鹰等4位同志组成,他们承担了“机构沿革编”和“组织建设编”的编纂任务。
在搜集资料阶段,他们查阅了5000余卷档案,摘录了近300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1万字的“机构沿革编”初稿和35万字的“组织建设编”初稿。初稿上交后不久,修改意见就反馈回来了:初稿需要大改,资料要补充,文字要缩减。
于是,他们重新钻进了资料堆里,查找需要的史料,这是做“加法”。做完“加法”还得做“减法”,大刀阔斧地删削文字。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至正式出版时前者仅3万多字,后者为7万多字。这越写越短的志稿,其实体现了《党志》编纂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