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胡良桂: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形象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人生命运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精神心理世界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直到今天他们绝大多数依然身份未变,但种田不交税,读书不收费;看病有医保,极贫有低保;打工有自由,工钱有保障,以及逐步实现乡村亮化,道路硬化,种田机械化,农舍规范化等等,这一切,都在孕育着现代式“新型农民”的精神心理。但从目前创作现象来看,虽然乡村文学已经展现了一些农民精神、性格方面的变化,却大多侧重于表现他们的传统文化性格——不变或变化甚少的一面,而对那些逐渐走向“新生”、现代因素潜滋暗长的一面,却表现得较少或者浅尝辄止;现代式的“新型农民形象”,似乎很少出现。

  然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与历史选择,需要一大批新型农民,需要塑造一大批新型农民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新型农民的优秀品格与良好素质。今天的农民大都主动摆脱世代传统的束缚,主动与现代大工业发生联系,主动成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前进的生产力,并在这当中接纳新知获得精神蜕变,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潮流,它的意义早已不限于“打工仔”、“农民工”的命运,而且有着民族素质、民族精神提升的意义。

  现在一些作家笔下的农民,人物性格单一、浮泛、缺乏内蕴而显得苍白。这种状态不能不说与乡村文学缺乏具有震撼人心、具有一定审美价值、高层次的新型农民形象有极大关系。因为,有生命力的新型农民形象与小说神奇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纯净的文学语言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家如何才能塑造、挖掘新型农民的深层内涵,创造高质量、高水准的不朽的新型农民形象?农民的精神心理世界,是个极为复杂矛盾而神秘的领域。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精华的品德,也有封建落后的意识;既有改革春风滋润的新生元素,也有在“新农村建设”中勇于开拓、探索、创造的新型农民。而且是精华、糟粕和新质犬牙交错,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体。因此,中国农民精神人格的建构是一个比经济、政治建设更为漫长的过程,作家对农民的走近、熟悉、探索、塑造,也是一条艰难、无尽的路程。

  作家在观照姿态上要用一颗真诚的心走近农民。视他们为历史的主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甚至要有一种顶礼膜拜的虔诚,去发现他们身上犹如“春芽”一般的新绿,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平凡而伟大”的“全人”。只有这样,作家的理性思想和人物形象才能构成一种巧妙的张力和复杂的结合,凸现出一个个新颖独特而又意蕴深远的新型农民来。

  改变农民的整体命运。在一个全新的现代文明到来面前,农民是带着历史前进足音去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的一颗不竭的灵魂。不管他们属于这个整体的哪个阶层,倘若不主动改变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都必然会落到生活的边缘甚至被生活所淘汰。正视这一点,就能为乡村文学审美升华提供极为丰富的底蕴,对增添文学创作历史的厚度和悲剧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重建人文精神和道德立场。一个时期以来,作家一写到农民就是愚昧落后、奴性狭隘、迷信保守;一写到农村就是社会阴暗、闭塞邋遢、肮脏粗鄙,乡村文学越来越卑微和琐碎,尤其缺乏具有人格化力量、有道德感和正义品性的农民形象。只有真正地表现农民的优秀品性,人物才能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品质,才会具有永恒的终极价值。文学的书写才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才能提升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而且在美学表现上也才会有强劲的张力。

  追求精神深度与哲学意识。精神深度是负载广阔的历史内容的诗性叙事与情感表达,哲学意识是形而上的独特发现与精辟概括。塑造新型农民形象,既要有生活,又须通哲学;既要个性化,又有普遍性,发现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外在世界的独特关系,塑造一个不为外部世界所累、能体现一个意味世界的人,完成“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这样的新型农民形象,才会具有精神深度,才会产生代表科学发展时代水准的不朽的典型人物。

相关稿件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转变学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图片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