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千村万村展笑颜
2007年08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丽水退休干部李世年夫妇不住城市的高楼大厦,而选择在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的一幢古民居安享晚年。近年来,下樟村通过开发生态旅游与村庄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了城里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和下樟村一样,全省3万多个村庄,正在旧貌换新颜。
4年多来,我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从以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到康庄公路、自来水管等基础设施的进村入户,再到低保、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网络的铺开……我省成为全国农民生活质量最高的省份之一。
村庄“美容”——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农村新社区在各地涌现
一洼碧水,几畦菜园,潺潺清水绕行其间,九曲回廊通向小亭,安吉山川乡高家堂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就像一个小公园。
而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塘。全村200多户的生活污水汇集于此。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该村引进了美国生物水草技术,全村每天四五十吨生活污水汇集到这个池塘中,附着在人工水草上的微生物和有益藻类就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质。经过生态净化后的生活污水,又用来浇灌农民的菜地和冲刷生态公厕。
“除了污水处理,我们还重新粉刷了民居外墙,新建了进村大桥,拓宽了进村路面,垃圾集中处理,房前屋后种上绿色植物,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高家堂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木如数家珍,“这两年,我们村真是变了一个样!就连德国专家都说我们生活在美景里,劳作在图画中。”
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农村新社区已经在全省各地涌现。“千万工程”成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据省农办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示范村852个,整治村8236个。今年上半年,全省又启动示范村511个,整治村3142个。
整治与发展良性互动——青山绿水和古朴民俗鼓了农民钱袋
村庄整治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的农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以毛竹为原料造土纸。坐落于黄土岭村飞来石瀑布上游的七里造纸厂,原是当地农民的“金饭碗”。但是造纸厂一开工,黄浊的污水横流溪涧。
村庄整治后,村里关停了造纸厂,办起了“农家乐”,昔日的穷山僻壤如今成了城里人休憩的福地。目前,全村有“农家乐”专业户25户,床位260多张,总客流量达到34.2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1600元猛增到2006年的13000元。
依托特色产业、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革命遗址,“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旅游、红色旅游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去年全省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481个,从业人员3.6万多人,营业收入近10亿元。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陈规陋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农村现代文明因此启蒙和播种
早上到新建的小公园里晨练;晚上沿着疏浚一新的小河散步,或到图书馆看书、上茶室喝茶聊天——这就是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农民张荣耀一天的生活。更明显的变化是,过去,村民都习惯把生活垃圾倒到自留地或河里,现在环境整洁了,谁也不好意思随手乱丢垃圾了。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群众在参与整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明显增强,陈规陋习大为减少。村庄整治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踊跃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嵇 哲 通讯员 孙飞翔 蒋伟峰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