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庞仁芝: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成果。这一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理论

  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一个不懈探索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科学发展的过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这方面的基本成果,总结了这方面的实践经验,适应了实践发展的需要,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它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强调全面发展,把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强调协调发展,搞好“五个统筹”,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它强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强调发展的科技支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从基本内涵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着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实际,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各方面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既应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应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

  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理论

  在和平环境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经过艰辛探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更加明确地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善于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善于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党还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主张。我们应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指导,在新的实践中形成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紧紧围绕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一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要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根本,激发广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以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以完善制度和机制为关键,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关稿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来浙考察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常绍舜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
·韩振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