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房价可说是“涨”声一片。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3.5%,其中沪杭两地房价更是不断冲高。在此背景下,嘉兴房价却“稳”字当头,涨幅回落:2004年,嘉兴房价的涨幅曾达到22.3%,而随着调控措施的到位,今年1至6月,嘉兴房价的涨幅跌至3%,比全省房价涨幅低了2.8个百分点,嘉兴房价得到了有效控制。昨天,记者从市规划与建设局了解到,一项针对嘉兴房地产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发展历程的课题调研显示,嘉兴房价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较大涨幅,但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嘉兴房地产业进入平衡发展期,市场趋于成熟,房价稳中有涨,这一态势在今年的1至7月得以延续。嘉兴房地产市场这一现象与全国大中城市当前持续火爆的房市形成鲜明对比,课题组专家甚至将此冠以“嘉兴模式”。
人均居住面积增20.7平方米
涨幅四年回落19.3个百分点
研究报告表明,市区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9.4%增加到2006年的12.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2年的7.4%增加到2006年的12.6%。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对嘉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按住宅消费1.34的带动系数计算,2006年嘉兴市商品住房销售额为124亿元,带动的社会商品整体销售额为166亿元,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6%,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开始显现。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据初步估算嘉兴每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中,约有70%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市规模,如在秀洲新区、南湖新区和中心城区的改造中城市扩张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尤为明显,嘉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36.6平方公里拓展到2006年的73.1平方公里,城市的生活服务、商业、休闲、旅游等公共设施更趋完善。
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97年的11.4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底的32.11平方米,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实用面积列全省11个城市第4位。
嘉兴房价纵横比
供给平衡是主因
研究报告课题组专家认为,房屋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在经历前些年快速增长后从2005年起出现适度回落,反映出开发企业顺应宏观调控要求,适度放缓建设步伐;从2005年至2006年,市区商品房竣工面积明显高于新开工面积,说明市区商品房供应更加充足,有较多开发企业实现了从期房销售到现房销售的转变。
同时,报告还进行了市区房价历年波动分析:市区房价从2002年的每平方米2368元上涨到2006年的4599元,除了2003年至2004年涨幅在20%以上外,其他年份基本在10%以内,特别是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房价涨幅持续回落至3%左右。
嘉兴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不仅反映在近两年房价的平稳,而且反映在嘉兴与全国及全省其他城市的比较中。今年前7个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平均售价同比上涨7.5%,而嘉兴同比上涨约3%,接近物价上涨水平,说明嘉兴房价在2005年以后得到了有效控制。从1997年至2004年,嘉兴房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只比全国均价高7%,而嘉兴市2006年人均GDP却是全国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的1.5倍。
再看与全省其他城市的比较,从2002年至今,嘉兴历年房价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至20%,从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嘉兴房价涨幅排位由第2位、第5位变成第10位,涨幅逐渐靠后;嘉兴房价也逐年落后于其他城市,其绝对价格目前基本处于全省的第10位或第11位。
嘉兴学院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吴兴陆认为:“无论是嘉兴的房价水平,还是历年涨幅都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供给平衡是主要原因,目前嘉兴市的大部分居民已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另据宜居城市网统计,今年上半年市区商品住宅的批准预售面积达50.85万平方米,相当于目前市场上有4000多套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可供市民选择。
有心之果让房市供给充裕
无心之柳让市民选择增多
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房市持续井喷的背景下,凸显健康、平稳魅力的嘉兴房地产发展路径被课题组专家冠之为“嘉兴模式”。课题组认为,充足的土地供应是有心之果,拆迁安置房的大量推出是拉低房价、平衡市场供应的无心之柳,两者是“嘉兴模式”形成的两大主因。
供求关系是影响房价涨落的重要原因。嘉兴首先从平衡总量入手,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地投入土地,鼓励新建项目尽快上市,从2001年以后嘉兴一直保持适度超前的土地供应量,较好满足了房地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还加大普通住宅项目的用地供给和存量土地的实质性开发,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通过经济杠杆作用使前几年较快的房价涨幅趋于平缓。
同时,嘉兴加大拆迁安置项目的建设力度,并将部分拆迁安置房转为商品房销售,缓解了中低收入购房者的压力。嘉城集团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5年来市区共拆除危旧房80多万平方米,涉及拆迁居民两万多户,改造“城中村”120多万平方米,涉及拆迁农户5000多户,按照拆迁安置房1∶1的建设比例,相当于新增了1.25万套农民拆迁安置房,近5年市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拆迁安置房300多万平方米,所有拆迁居民或农户均能在两年内搬入安置房。
今年,嘉兴乃至浙江省第一大安置房小区——“嘉城·绿都”正在设计建设方案,嘉城集团总经理助理徐建明介绍,“嘉城·绿都”占地面积约1000亩,共建设安置房及配套用房约80万平方米,配备商业用房、学校和医疗机构等,建成后能提供6010套安置房。
“无形之手”自主调节
“有形之手”引导规范
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加以引导和规范。嘉兴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嘉兴积极引导、规范市场,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
市房管处副处长张清宇介绍,嘉兴城市总体规划及房地产业发展规划,都对嘉兴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发展作好谋划,确保片区开发、土地供应和住房供应的均衡推进。城市散点式、有节奏的开发是其中的一个鲜明特色,从秀洲新区、嘉兴经济开发区到运河新区、南湖新区等,嘉兴城市东、南、西、北、中每个片区均保持较为有序的开发速度,各片区间相对均衡的房价既有效缓解老城区的居住压力,又避免了部分区域过高房价对城市房价的拉升。总部在绍兴上虞的嘉兴市亚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震对此颇有感慨,他说在好几个地方搞房产开发,散点式的开发路径可以说是嘉兴独有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成了目前百姓对小康的最直接丈量。“如果百姓的财富增长速度在房价增长速度的映衬下被忽略不计,很难说百姓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而嘉兴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使市场成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主渠道,这也是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表现。”课题组专家认为,嘉兴能保持合理的房价水平,其动因来自嘉兴市场的内在机制,这是“嘉兴模式”的特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