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6日,一则“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统一上调”的消息再次牵动嘉兴企业的敏感神经,像世界各地一样,嘉兴经济一直被油价高烧的阴影笼罩着。
有一家企业算了一笔账,从2000年到现在,仅油价上涨一项,企业就被消耗了2000多万元利润。
其实,让企业不知所措的是,油价上涨背后所传达出的信号——资源频频告紧,环境屡亮红灯。不少人问:“谁为嘉兴经济高速增长输血?”
今年全市“两会”期间,民建嘉兴市委会提案呼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3月28日,嘉兴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市委、市政府出面组织的大型循环经济会议,《嘉兴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历经近一年打磨,终于端上台面。
被“逼”出来的循环发展之路
嘉兴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这绝不是应景喊喊的时髦口号,而是企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市经贸委一名领导认为,这是出于求生的本能。
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2005年,我市万元地方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9吨标煤,而浙江省万元GDP综合能耗是0.78吨标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能耗为每万元0.35吨标煤,是美国的1.3倍,日本的3.5倍,也高于全省的平均值。没有矿产资源的嘉兴,却有着高于全省平均值的能量消耗,所以市场上每一次能源价格波动,我们都要比其他地市来得敏感。
还有一组数字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五年间,嘉兴增加建设用地25万亩,地方生产总值每增加100亿元需增加建设用地4.5万亩。
投资是嘉兴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投资率的上升已接近“极限”。2005年,我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方生产总值的63%,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位居前列。
数字记录的发展轨迹表明,我市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工业经济的长期粗放型、规模型快速增长,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嘉兴必须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之路。陈德荣市长在一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嘉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和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节约800万吨标准煤。
有人说,循环经济是一个美丽的“圆”,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圆心,圆弧的起点是资源,依次是产品、废弃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终点又回到再生资源。
然而,画这个圆需要勇气、毅力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循环经济从政府号召到各个利益主体自觉执行,既需要来自外界的机制动力,也离不开内生的自我需要。就目前而言,企业走循环发展之路,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无形推力。
这些年,由于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为求生存,企业纷纷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想方设法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
在浙江大华包装集团有限公司的造纸车间内,清水冲刷完筛子、震荡筛后,并没有直接排放掉,而是被再次用来打浆。总经理叶流雄说,如今厂内清水实行“多级套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高效气浮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据介绍,公司每吨纸的水耗已从原来的60吨降到现在的12吨,一年能从水里挤出125万元。而通过变频调速,分段用不同温度控制纸浆成纸,每吨纸又节约燃气0.5吨,一年下来又能蒸出效益300多万元。
企业是逐利的,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循环经济不用政府号召也会变为自觉行动。
嘉兴市振申绝缘热材料厂就是其中一例。1988年,企业以碎玻璃为原料,生产高性能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泡沫玻璃,无意中成为我市循环经济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在近20年时间里,企业每年向嘉善、湖州、杭州、上海等周边地区收购废物杂质较多的碎平板玻璃8750多吨,经过了各道工序加工,生产出闭孔低容重的泡沫玻璃保温隔热产品。同时,公司还把成品切割剩下的边角料、下脚料推广并应用到建筑屋面工程上,这样使产品的利用率达到100%,仅下脚料企业年收入就达45万元。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真正起到“物尽其用”、“吃干榨尽”之功效,振申绝缘材料厂实现“名利双收”。
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程利仲告诉记者:“目前,嘉兴的循环经济已初步建立起三根链条:企业建造废物回用链、工业园编织循环产业链、农业拉起生态链。这些链条让河里的淤泥制成砖,垃圾发了电、动物粪便产出了沼气……每一条链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
据市经贸委介绍,目前,我市已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26家,其中生产性企业33家,流通企业93家,全市共利用废弃资源400万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0亿元,废旧物资回收125万吨,收购总值24亿元,减免税收3.4亿元。“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每年下降5.2%,共节约了8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5年用了4年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