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上海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杭州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京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走遍长三角 > 书记市长访谈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宁波市长毛光烈接受网媒联合采访[图]
  浙江在线宁波11月13日讯 今天,“走遍长三角”活动的网络媒体记者约请宁波市长毛光烈接受采访。

  记者: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能否请毛市长介绍一下近年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前景?

  毛光烈:近年来,宁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加快建设“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步伐,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10强,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6568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57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分别增长13%和13.3%,其中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经济发展延续了去年的良好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去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城市总体规划,正式确立宁波城市性质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近,国务院正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宁波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二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三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四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城市。

  为此,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3000元。

  我们将做到“四个好”:一是打好“港口牌”,把港口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贸易优势、产业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种好“高产田”,以效益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以自主创新和全面开放增强动力,加强节能减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弹好“协奏曲”,统筹城乡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推进“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生态市建设,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四是唱好“民乐调”,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民富、解决民生、保障民安、发展民和、扩大民乐。

  记者:宁波服务业发展势头不错,下步对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毛光烈: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和优势。立足港口资源,发挥港口优势,以此推进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完善宁波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宁波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贡献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高出GDP和二产增速2.2和2.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6.8%提高到去年的40.1 %,并且在结构集聚、载体建设、拓展领域、服务民生等都有较大的进展。

  下步,我们将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以国际贸易为龙头,现代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保障,科技、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为引领,商贸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配套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集群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着力构筑“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服务业发展大格局。

  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可分为近期和远期。通过提升发展、集聚发展、整合发展、创新发展、优势发展、服务发展,合力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近期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远期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左右,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打造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大市、会展名城和休闲旅游之都。

  记者:继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后,最近宁波又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宁波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哪些成绩和经验做法?

  毛光烈: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和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幸福是大家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少数人感受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是幸福的。在宁波相继获得殊荣中,我们看到了宁波的凝聚力,看到了人民群众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这为我们今后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定了扎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在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推进“解难创优”为主线,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市财政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一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相继推出了富有宁波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许多政策和做法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从城镇职工到农民,从城镇居民到外来工,宁波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全覆盖。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宁波市民和谐相处。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建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等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和谐共进。最近来自安徽的外来务工人员徐义胜火海救人还入选“中国骄傲”。

  三是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分别是2002年的1.52倍和1.53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40.3%和43.1%下降到36.9%和40.6%。

  四是市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管理,“出行难”得到初步缓解。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比2002年分别提高28.7个和5.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1.6平方米,市区空气Ⅰ、Ⅱ级天数达到325天以上。推进“平安宁波”建设,群众安全感稳步提高。

  荣誉称号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通过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打造,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的建设,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感,紧紧围绕群众的幸福追求,团结全市人民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记者:港口是宁波的一大优势,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毛光烈:港口是浙江省和宁波市重要的优势资源,也是长三角地区建设亚太地区国际门户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从增强浙江省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的高度,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战略,使之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我国重要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国际大港口。今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依托宁波—舟山港,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目标。这对于港口资源丰富的宁波来说,既意味着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去年,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1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6.8万标箱,居大陆港口第4位、世界第13位。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地区将发展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的主体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们将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建设,在整合中谋优势,在外联中促提升,在合作中求发展,服务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于全国发展大局。

  记者: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对促进宁波经济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的融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毛光烈:杭州湾跨海大桥已于今年6月全线贯通,明年将建成通车。这是杭州湾两岸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几代宁波人的世纪梦想。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伟大创举和建设奇迹,其意义是全国性的、全方位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有利于”。

  首先,有利于完善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使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沿海国道主干线跨越杭州湾,加速区域经济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南北两翼经济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优化杭州湾区域原有的交通格局、城市格局、产业格局和地缘经济格局。同时作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本身就是苏浙沪旅游一大新亮点。

  第三,有利于浙江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大大提升宁波在浙江省、长三角区域中的区位优势,宁波将成为温州、台州等浙东南地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跨海大桥通车已指日可待,我们将做好“服务、融合、合作”三篇文章,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谋求宁波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在服务中谋发展。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国际集装箱主枢纽港,更好地为全省各地和长三角城市走向世界服务;二是在融合中促提升。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临港工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三是在合作中求共荣。推进大力发展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服务业,搭建周边区域走向世界的平台。继续推进旅游、交通、港口、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宁波市市长毛光烈简介
  男,1955年2月出生,浙江江山人,1978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9月入党,中央党校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曾任永康县委副书记,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金华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浙江省地矿厅厅长、党组书记,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务。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