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拍下西湖美景
浙江在线杭州11月19日讯(实习生 魏阳阳 记者 李敏) “你看,现在还是冬天,西湖上已经出现了原来在春天才会有的江鸥,它看上去好肥,很悠闲的样子。”苏浙沪网络媒体“走遍长三角”采访团今天用他们的视角近距离接触西湖,亲身感受新西湖的变化。
西湖长大了0.9平方公里
“杭州西湖边上的自然景观是不是都不用门票?”网媒记者的疑问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整合后的西湖环湖南线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
此前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长桥公园等独立成景互不关联的景点将全线打通,形成一个长3公里,没有围墙、免费开放的大型“市民公共绿地”、“历史文化长廊”和“黄金湖岸线”。游船导游自豪地说,我们西湖是全国连续景点免票最多的景区。
从北山路码头上船,游船不走原来的老西湖路线,路过苏堤后直接往杨公堤开去,穿过小桥,新开放的茅家埠水域拥抱了记者一行。
这个景点,是西湖综合整治后,把原来混乱的人景合居场面整理清爽,搬迁出了一些违章建筑,还这里静谧生香。
加上这块水域后,西湖又长大了0.9平方公里,达到了明朝西湖全水域时的面积。
循环的水让西湖洁净
景点免费开放,带来了旅游压力,如何保护水质,一时成为网媒记者的疑问?
据悉,西湖水的循环周期是33天,实现一月一换,水质得到极大改善,透明度从以前的50cm提高至73cm。在游船经过三台山段处,记者可以清楚的看到湖水清澈见底。一路游来,西湖岸边成了新人拍婚纱照的好去出,白色的婚纱就好比只只美丽的天鹅游弋在西湖之上。
采访团的记者发现,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西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继承和延续了西湖文脉,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景中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景中村”面貌,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深化和完善,是维护和恢复西湖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西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还湖于民、保护环境、传承历史的坚强决心。
经过五年的努力,“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基本形成,西湖景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使西湖在面积上实现了大扩容,管理上实现了大跨越,品味上实现了大提升,打通西湖,实现还湖于民。
西湖加快申遗脚步
杭州市将用三年的时间精心装点西湖,力争2010年使西湖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一旦西湖申遗成功,将实现浙江省内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杭州市西湖于1999年正式启动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目前西湖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为文化景观遗产,并将西湖和龙井茶园合并申报。申报遗产的正式定名为“西湖龙井茶园”。
2006年,“西湖龙井茶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目前,“西湖龙井茶园”申遗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议事日程,作为2010年申报的文化遗产备选项目。
此前,杭州市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先后六次推出整修一新的西湖景点。杭州市政府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西湖申报范围内一些具体景观和建筑物与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还将按照申遗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景观和建筑进行逐项细致的整改。2008年,将实施玉皇山南历史文化遗迹整合、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三茅观景区整治、杭州碑林扩建、三评西湖十景纪念标志等工程,努力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进行到底。”
新西湖,以她柔美的内蕴文化力,软绵绵地浸润着来过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并向世界辐射开去。西湖,是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