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目标】 2003年,我省提出推进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扶持中医药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对各类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不断提高城乡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水平。
【丰硕成果】我省从2003年起开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又全面开展了针对参合农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并由政府为农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省已有3000万人(占全省农民人数的87%)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16万参合农民享受到了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与此同时,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速推进,目前全省已有社区责任医生2.6万名,社区卫生服务量已占全省总门诊服务量的40%,居民满意率达80%以上。
两位城乡居民眼中的“医疗变革”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浙江百姓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健康保障。一张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障网,已经初步建成。
最近,记者走访了杭州市下城区所巷社区和桐乡市濮院镇的两位普通居民,从他们的亲身感受中体验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5年来的巨大变革。
杭州市下城区所巷社区东园新村居民潘小花——
“我家有了保健医生”
“是不是王医生来了?”2007年12月14日下午,一看到王伟英提着医药箱跨进自己家门,79岁的潘小花脸上顿时堆满了笑意。
王伟英是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责任医生,负责东园新村居民的健康保健工作。潘小花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是王伟英的重点服务对象。
“老人家,你血糖还可以,就是血压稍微偏高。”王伟英接着上了一堂健康教育课:“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大清早就出去,要不然冷空气一刺激,血压很容易升高。”
“王医生就像家庭医生一样,有了她我心里踏实多了。”一提起王医生,老人家就赞不绝口。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要去医院测血压血糖少不了有人陪,但是儿女都不在身边,前几年摔了一跤,腿一直不好,平时很难得去测血压血糖。身体不舒服了,只能躺下来休息休息。
2006年开始,老人遇上了高兴的事情:根据规定,社区责任医生不但要为每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而且还要对社区60岁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肿瘤和中风偏瘫等慢性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保健指导,定期上门为他们测血糖血压,甚至挂盐水、插胃管。
自从有了王伟英这个“家庭医生”后,就不用上医院看病了。“现在好了,王医生每周都会上门两次。一旦身体不舒服了,我打个电话给她,不管下雨天还是大热天,她五分钟不到就带上药赶过来了。药吃完了,她马上给我配了送来。平时她经常打电话来问我身体好不好。”老人乐呵呵地说,现在我的血压血糖稳定多了,身体也好起来了。
桐乡市濮院镇新联村村民朱桂章——“多亏合作医疗救了我们!”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一度让朱桂章陷入了绝境。这位61岁的老人坐在长板凳上,高兴地告诉记者:“多亏合作医疗救了我们!”
2007年4月29日早上,老伴王桂花心脏病突发引起脑梗塞,落了个半身瘫痪。住院治疗用了18万元,对于年收入仅3000元的朱桂章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他在儿女那里凑了10多万元之后,又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
“什么,医药费能报销7万?!”8月底,接到村委会的电话通知,朱桂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想不到,农民看病竟然可以报销这么多钱。他把钱还了亲戚朋友后,用剩下的2万元给老伴买了轮椅、尿片,还有维持治疗用的药品。“合作医疗真好,否则就算不吃不喝,干上20年也还不清。”朱桂章激动地说,虽然老伴出院了,但花费仍然不小:每天光吃药、换洗尿片就要30元,还要请人照顾。要是没有合作医疗给报销这么多钱,他真不敢想怎么坚持下去。
5年前,朱桂章交了10元钱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己每年只要交上几十元钱,不但看病有报销,而且还能每年做一次免费体检。”他说,现在无论是大病住院,还是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都能报销很多费用。社区卫生服务站还专门指派了一名姓张的“上门医生”,由他定期上门给村民们量血压、看病或进行健康指导。
不久前,镇里很快又为每个村民建起了健康档案,还发了一张合作医疗“一卡通”。“有了这张卡,看病就更方便了。”朱桂章说,过去,看病总要带上各种各样的病历卡,完了又要带一大堆发票去报销,不但容易丢掉而且也很麻烦。现在,只要带上“一卡通”,就能在全市的200多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当场报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