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四年来,我省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节节上升。在建设“平安浙江”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11个市的部分农村、社区、企业和学校,亲身感受各地各部门深化平安创建、为全面推进“两创”总战略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新举措、新成效、新变化。本报从今天起分三篇刊发我省建设“平安浙江”的见闻。
浙江日报讯 普通老百姓在欢笑: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厚实,小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外来务工者在欢笑:“第二故乡”有平等的尊重,也有家的温暖。
在建设“平安浙江”4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样一张张笑脸。
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平安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经渗透到了浙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了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心中。
每一个人都是平安的享有者,更是平安的建设者
日前,走进风景如画的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我们看到了一道特殊的“景观”:一群戴着红袖章、头发花白的老人迎面健步走来,不时有村民热情地与他们打着招呼……
这群老人,正是荻港村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队长和老农民为核心的“六老”队伍。别看都是老人,他们义务协助管理的事可不少:政策法规宣传、民主管理监督、环境卫生督查、不稳定因素排查、小矛盾小纠纷调解等等。
有一次,村中一对年轻情侣因性格不合,一个要分手,一个不肯,闹得很僵。这事到了66岁的退休老教师章宇民手中,三言两语就妥善解决了。76岁的“六老”成员钱阿毛老人说:“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越来越希望生活得平平安安,我们老年人可不能闲着。”
随着平安建设的不断深化,不分年老年少、本地人外地人,都在积极参与我省各地的平安建设。“从治安巡逻、抢险救急,到卫生保洁、为民服务等,只要社区有需要,总有外来人员的身影。”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林家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雪珍告诉我们,社区的外来暂住人口是本地人口两倍多,但通过人性化管理、亲情化关爱,社区生活氛围越来越和谐温馨。曾参与应急抢险救出23名被洪水围困群众和1名落水妇女的林家社区“外来青年雷锋团”负责人陈玄光坦言:“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创平安理所应当是自家事。”
杭州市平安巡防总队则体现了平安建设者的广泛性。不管是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巷弄,都有协警、保安、民兵、治安志愿者等平安巡防队员警惕的眼睛……杭州市平安办有关负责人说,杭州之所以能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大市”,靠的正是所有平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
人人享受平安,更要人人建设平安。我省建设“平安浙江”伊始,就明确提出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大平安”真正惠及浙江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2004年至2007年,我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平安建设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如何在繁华中保持平安?地处杭州市中心、辖区日均人流量达15万的上城区公安分局湖滨派出所的绝招是:人防与技防结合。
中山中路、梅花碑、金隆花园……我们在湖滨派出所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各个点、线上的卡通民警一目了然。一个卡通民警,代表的就是一个警方巡逻小组。巡逻小组一动,电脑屏幕上的卡通民警也跟着动起来。这就是该派出所在今年3月开始实行的“双G”巡防新模式,即“GPS-GIS”,GPS是卫星定位系统,GIS是全市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双G”巡防就是由卫星定位一线警力,指挥中心坐镇“后台”,充分调配警力处置事件的巡防体系,有效提升了防控预警和快速抓捕能力。
“让平安融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老百姓放心地过日子”。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努力构筑和完善人技有机结合的动态防控大网,实行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共同守护幸福生活。
舟山市在平安建设中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新名词“铁桶工程”,也就是紧扣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构建“点上卡、线上堵、面上巡、区上防”的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新格局,令违法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平安技防早已渗透到各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智慧”随处可见。嘉兴市南湖区枫杨社区是一个开放式老社区,常有车子失窃。居民老虞介绍说,后来有个做电工的居民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利用导电原理做了个报警器装在楼下车库里,不论小偷以什么方式撬车库,楼上的报警器都会响。从此,小区里车辆失窃的案件极少发生。正是有了大量这样简单而实用的“技防小点子”,我省的基层平安网织得更为严密。
真正的平安要靠健全的机制和不断创新
建设“平安浙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在我省各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平安建设中,我省十分重视精心培育“枫桥经验”这棵“常青树”,以形成全新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机制,以基层的平安促进全省的平安,以基层的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与“枫桥经验”发源地相邻的诸暨市店口镇大胆创新,通过聘请农民工流出地的公安、劳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老乡干部”到店口工作,以“娘家人管婆家事”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政府和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
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则是“常青树”长出的最有活力的“新枝叶”。如今,全省各地正在村(居)、社区和企事业等单位逐步建立综治工作站(室),延伸到角角落落的这些“新枝叶”,正在为社会稳定工作带来勃勃生机。
桐乡在全省率先探索“综治进物业”。几乎每一个初次走进桐乡市梧桐街道文昌社区世纪花苑小区的人,都会对设在小区物业管理处的综合治理办公室感到好奇: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物业管理公司,竟然成为了基层综治工作的一级网络单位。小区有位住户因楼下美容店空调外机安装位置问题与店主发生争执,综治办得知后立即介入,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召集双方调解,很快就平息了纠纷。
在湖州,吴兴区、南浔区率先将17个乡镇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维权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合而为一,成立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与综治工作中心互为补充、互相支持,已成了维护基层平安两个强有力的“拳头”。吴兴区环渚乡于去年9月在湖州率先试点成立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以来,全乡的安全生产事故与治安刑事案件均比以往同期大幅下降,副乡长潘新利高兴地说:“现在全乡的‘平安指数’、‘和谐指数’,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