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讯 (记者 高长利) 1993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进行前期论证;2003年,开工建设;2007年,全桥贯通;2008年,全线通车。十年磨剑,大桥的建设者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仅用3年零7个月即实现了全桥贯通。其间,未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工程经受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沼气等恶劣条件的严峻考验。累计获得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杭州湾与亚马逊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强潮海湾,在此海域架设世界第一大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靠的是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宁波市常务副市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对奇迹的创造作了这样的解读。
大桥建设之初,建设者们一切从杭州湾特定的实际出发,开拓建桥思路,确立了“施工决定设计”、“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的建桥思路,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建设目标。
作为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自行投资的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杭州湾跨海大桥规模巨大,总投资达到118亿元。同时,国内施工企业缺乏海上建桥经验,而专用施工技术规范及专项质量检验标准缺少可供借鉴的版本。这种情况下,资金筹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大桥建设者们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目前,民营资本已经占到大桥总投资的30%左右。
理念创新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拓展了思路,积聚了资金。
大桥建设中,遇到了中国建桥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台风、强潮经常“光顾”,高腐蚀、深冲刷等一直“伴随”,一年的有效工作日仅有180天左右;缺少能满足大桥设计需要的专用运梁施工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技术难题,大桥建设始终坚持尊重科学,依靠专家,充分发挥交通部和浙江省联合技术专家组的“智囊团”作用,先后开展了138项专题研究。累计获得了250多项技术革新,取得了以九大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攻克了在强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技术难题。目前,已有6项关键技术通过了国家鉴定,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的可靠保证,同时也为中国造桥业奉献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林国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这位已从事桥梁建设30余年的老专家对大桥建设中的技术创新记忆犹新。
——杭州湾南岸滩涂长达10公里,车不能开,船不能行,“梁上运架梁”是最好的选择。大桥建设者研发了运梁机等5大设备,把“梁上运架梁”的世界纪录从900吨一举提高到1430吨,顺利完成了“世界第一架”。
——在北侧的深海区,架设了540片70米箱梁,这些单片重达2200吨的箱梁,被称为“中华梁王”。大桥建设者创造性地对预制箱梁实施了“二次张拉”,彻底解决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
——杭州湾跨海大桥打下了5513根整桩螺旋钢管桩,这些钢管桩最大的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针”此前在国内外特大桥梁建设中从未成功使用过。
——杭州湾南岸滩涂蕴藏着蜂窝状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大桥建设者首次采用了“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首开世界同类地质环境成功建桥的先河。
技术创新为跨海大桥建设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实现了杭州湾“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大桥建设中,面对施工船舶多、作业点多、工程战线长,管理难度极大的问题,大桥建设者们向管理要效益。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自主创新的过程,是全体建设者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感触颇多。
在管理体制上,指挥部以直接管理替代间接管理,全面加强“四控两管一协调”工作,在严格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同时,针对杭州湾的特点,强化安全控制。整个工期中,工程未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施工中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
在管理机制上,大桥建设者们确立了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和文明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全面实施工作程序化、管理信息化、技艺标准化、奖惩合同化、运作市场化等现代管理方式。2006年,大桥建设者们获得了“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桥梁建设英雄团队”称号。
管理创新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疏通了筋骨,活络了血脉,强壮了体魄。
一桥飞架杭州湾,沧海桑田写新篇。作为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特定海洋环境中建设特大型桥梁的巨大成就。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这条东方巨龙必将为长三角的经济腾飞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