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0位四川地震灾民在温州顺利找到工作[图]

2008年06月0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昨天上午,董生双在森马集团物流部正式上岗

   浙江在线6月3日讯 董生双,40岁,老家在四川省青川县石坝乡青龙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中,妻子压在废墟下停止了呼吸,房子也夷为平地。地震过后的第五天他带上11岁的孩子,从青川走1天的山路至广元再坐火车辗转至温州。

   通过“灾区就业绿色通道”,他在温州顺利找到工作。据了解,这也是由本报与劳动部门发起的“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活动以来,成功对接的第一份工作。

   灾民在温找到了工作

   在温州,董生双有个务工的哥哥,所以这个城市对他来说,并不很陌生。“5月25日到了温州,先住在哥哥那边,看了商报推出的‘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的消息,我就过来碰碰运气。”董生双说。

   让他意外的是,通过市职业介绍中心的“灾区就业绿色通道”,他顺利与对方企业实现对接,董生双愁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尽管家破人亡,但是董生双并没有被灾难击垮,眼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工作,好好把儿子抚养成才。

   企业降低准入门槛

   接收董生双的是森马集团,上周五双方在职介中心见面并达成了初步意向,森马人力资源部王剑说:“原则上森马集团招聘的仓库员岗位,年龄需在35周岁以下,但领导考虑到董生双来自灾区,就降低了标准。”

   现在,董生双已经是森马集团物流部的一名仓库员,主要负责打包、搬运货物。昨天他已入住到森马的员工宿舍,上午领完胸牌、饭卡,就赶到自己的岗位向其他同事学习如何打包。

   “从我们交谈中看得出,董生双是位朴实、有责任心的人,目前我们还没对他的工作效率有特殊要求,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打包速度太慢了。”森马集团物流部负责人说。

   对于这个岗位,董生双很满意,他也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他说:“在武汉打工时是替矿山放炮,干的是体力活,而且风险大,没想到刚来温州马上就找到了好工作,而且还享受到了如此快捷、热情的服务。”

   昨天,记者与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取得联系,他表示,对灾区来的劳动力他们会给予进一步的人性关怀,同时也会继续接收灾民来企业工作。

   已有20人顺利找到工作

   和董生双一样来自灾区的群众还有很多,自5月27日,市职介中心为四川灾区求职人员开辟绿色通道以来,截至昨天下午,已经有20名灾区民工实现对接。

   来自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的唐清泉,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唐清泉以前做过厨师,于是职介所的工作人员立即与温州医学院专家楼食堂取得联系,目前唐已在医学院安顿下来,做帮厨工作。

   市职介中心副书记王瓯翔说,自发起“为灾区提供就业援助”活动后,得到了温州企业的积极响应,纷纷提出要以最好的岗位、最高的待遇为灾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

   “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活动,是我市在捐款、捐物之外的创新之举。“这几天来,来市职介中心找工作的四川灾民不断地多起来,我们也欢迎灾区一些劳动力来这边工作,企业大门继续向灾民敞开,通过我们这个直通车早点为他们排忧解难。”王瓯翔说。 记者夏晓腊董吉妮

   >>>专家解读

   对灾民要适度关照

   当温州民企向灾区劳动力伸出援手之时,需要冷静思索的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灾民更快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一,要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强化这种角色。二,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新集体中的一员,企业最好能安排灾民与四川老乡一起住宿。三,在短期内灾民的工作效率可能不尽如人意,企业要宽容对待更要加以鼓励。四,如发现某些灾区员工有强烈的情绪波动,要及时与心理专家联系,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

   最后,需要提醒企业的是,对灾民要适度关照,过度的关照会使他们产生依赖感,一旦热度过后,他们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

   何金彩(温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此次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成员)

来源: 温州网 作者: 编辑: 侯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