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70位老人的文保行动:凑钱自发保护村里古迹

2008年06月2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6月23日讯 淳安文昌村有个何氏宗祠,属明代建筑,在祠堂日渐破败、且县里村里没钱维修的情况下,村里的老人们自发筹钱,每年坚持小修维护……

  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家住杭州大关的程训琨老人告诉记者的。前天,老人还带着记者亲往淳安千岛湖边的这个小村落,一睹这个众老人齐心协力保下来的祠堂。

  有人想拆,老人们力保古祠

  从杭州出发,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文昌村了。程老伯告诉记者,文昌原名富昌,宋咸淳三年,村里人何梦桂中了状元,村名被御赐为“文昌”。宗祠为村里何姓人家所建。根据何氏家谱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间,何氏子孙曾大兴土木重建祠堂。其后几百年间,何氏宗祠又经历了多次修缮,但基本延续了明代风格。

  说话间,程训琨带着记者来到一幢古祠门口,说:“这就是何氏宗祠了,也是村里唯一的古建筑。”

  因为修了马路的缘故,如今的何氏宗祠,与村子一路相隔,外面被一家木材厂包围,散落的木头无序地堆放在宗祠门口。门楣上的精美雕塑诉说这幢宗祠的历史。宗祠里的一根根柱子都是一整条木头,很粗,两人合抱才能围起来。

  “我小时候就在祠堂读书,以前村里还有好几块牌坊,现在的古建筑只剩下这座宗祠了。”雨中,程训琨的妻子何月娥有些惆怅。何月娥是何氏后人,从小在文昌长大。2002年11月的一天,程训琨夫妇回文昌村探亲。老两口一到村里,就听住在村里的大舅子何万忠说,村里那座祠堂因为年久失修,破败得厉害,村里人想拆了它。

  老程一听急了,虽然不是文昌人,但他一直对这个村子有感情,而且听说过这宗祠的故事,知道这祠堂虽然不是重要文物,但却是一座明万历年间的古建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它是文昌祖先留给子孙的文化遗产。当天老程立马与何万忠在内的70多位老人向县里有关部门反映。县里有关方面专门到县文化局核实了情况,然后电话就打到文昌镇了:祠堂不能拆,不能卖,要加以保护。

  在老人们的努力下,祠堂终于保住了。

  几年如一日,老人们凑钱修古祠

  古祠有点漏了,走在古祠中,经常会有几滴雨水落到记者的肩上。每逢刮风下雨,村里的老人就担心祠堂的安全。虽然祠堂保住了,但欣喜过后,让人忧心的现实仍摆在眼前,那就是:谁来维修这幢古祠堂?

  何万忠说:“毕竟已经老了,这祠堂需要经常修。古时这祠堂就30年一大修,15年一小修的。”他告诉记者,1926年,祠堂大修过一次,村里人还赶到青岛,请当时民国行政院长何应钦题了匾。但从那以后,这幢宗祠就再也没有大修过了。

  古祠要保护下来,就要经常维修,但村里没钱,像这样的古祠淳安一个县就有400多座,县里相关的维修资金很有限,怎么办?当时村里的老人们说:我们自己修。

  2003年,何万忠四兄弟带头,老人们共募集了三千多元,于是有了首笔的祠堂维修资金。但接下来的钱哪里来?四兄弟中只有何万全是退休教师,每月还有一些收入,其他三人和村里的大部分老人都是种田人,都没有固定收入。为了凑钱维修,老人们自己掏腰包,还把孩子们给他们的零花钱也捐了出来,甚至还挨家挨户地到村里去“讨”。到现在为止,这些年老人们共“讨”了四千多块钱,这些年小修祠堂的费用都从这些钱里出了。

  除了出钱,老人们还亲自动手修古祠。前些年,何万忠还自己爬到宗祠的屋檐上去整理瓦片,省得下雨天老是要漏。“今年爬不动了。”78岁的何万忠感慨道。古祠的大门也是老人们重新做的,梁上的“状元及第”、“宋朝国威”等匾额原来毁于文革,现在都重新做了。何万忠还想在一块大匾额上刻上文字,只苦于没钱。“小修一下就要不少钱,到现在还欠着不少泥水匠、木匠的工钱呢。”

  文昌村对老人们的举动很支持。该村村支书何金福向记者表示,村里曾拿出了一万元钱,维修古祠。

  为保护推广古建筑,老人网上开博客

  古祠的命运,时时牵动程训琨的心。在查阅何氏家谱时程训琨欣喜地发现,何家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何氏家谱中还记载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民生故事,很值得搞旅游开发。

  2006年夏天,老程专门抽出时间来,跑遍了文昌镇方圆十里的村村落落。那期间,他发现了瀑布、温泉、原生态林木等多个自然及人文景观。随后,他将这些景观连同何氏宗祠一起设计成一条旅游线路,村里不少人也很为老程的这一发现振奋,大家都说如果实施得当,不但能保护何家祠堂,还能给文昌乃至淳安增添一个新的旅游景观。

  最近,程训琨借用孙子的名字,在新浪网上开了一个博客,着力推广包括古宗祠在内的九龙景区开发计划。“文昌村在千岛湖边,是千岛湖的东部源头,有自然风光,又有东晋到民国的人文历史,我希望通过我这个博客的介绍,能吸引有兴趣的人的目光。”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李和木 金毅 编辑: 侯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