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杭城青少年校外教育迈入“钱塘江时代”

2008年09月0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再过一个月,位于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的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将正式开放了。这个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标准建造的新中心,日设计接待能力1.5万人次,为孩子们提供培训、体验、康乐、服务、交流五大功能,将成为杭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第一品牌、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快乐生活的第三空间。

  杭州把最好的地块留给了青少年。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从2003年开始对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新一轮改扩建,到2007年与钱江新城开发配套建设的青少年发展中心,都在保障杭州的校外教育与整个城市从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发展同步。未来三年,还规划在闲林、良渚、滨江等各建一个校外活动场所,满足杭城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块的孩子对优质校外教育的需求。

  到那时,杭州将成为青少年优质校外教育覆盖范围最广、场所资源最丰富、网络布点最合理、享受校外教育最方便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发展的模范城市。

  五十华诞之际,在杭州艾康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峰先生支持下,中心还将发起“中华少年文化创意奖”评选活动,凡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独创或主创作品等出色成绩的青少年都可以获得该奖。中心将给更多“不走寻常路”的创意少年机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新生力量。

  从少年宫正式筹建算起,50年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承载着青少年校外教育和活动的公共职责与使命。如今,每年有40多万青少年参加各类活动,8万多人参加兴趣培训,120多万人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同时,中心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提供优惠、免费服务,为创造和谐社会,体现教育平等作出了贡献。

  这50年,就是杭州几代人的童年成长记录。50年间,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学员,就像撒满夜空的星星,每个时代都有闪亮的符号。繁星璀璨的夜晚,驻足遥望,过往的他们仍然相互辉映;猛然抬头,还有更多数不清的未来主打星在积聚光亮。

  这个城市的孩子,童年装满快乐

  50年代的星星

  ●何水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冬天跟着老师画雪景

  1958年,何水法11岁。作为少年宫的第一批学员,他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三层的黄色小楼里,加上我一共五六个学生,人不多。而且大家还不是每次都能到齐的。”何水法清楚地记得,当年的第一个老师名叫王含英,“我们叫她王辅导员,她很认真,很爱护学生。”

  每个星期天,何水法坚持去画画,素描、水彩、水粉通通都学。冬天,老师还会带着学生去画雪景。何水法曾亲身经历过潘天寿、吴弗之等大家为他们指导作画。悟性和勤奋,让何水法在童年就显露头角。小学二年级,他的作品被送去北京展览。

  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后,何水法还常回到中心来,给学生现场挥毫泼墨。200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他现场书写“摇篮岁月”四个大字,赠给中心留念。他始终铭记着,是在这里,开始了对绘画艺术真谛的追求,树立了一生的信念。

  60年代的星星

  ●杨建新(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一个人就能操纵水电站

  听说少年宫建成,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这是1963年。

  每天放学后,杨建新就和伙伴们跑到少年宫去玩。不久,他成了少年宫的值日员,得到一张值日员胸签和一张借书证,这两个“令牌”,让他可以自由出入活动室,还能一次借5本书来看。“对于60年代的孩子来说,这个待遇近乎奢侈。”

  更难忘的经历和“西湖少年水电站”有关。傍晚,杨建新就和小伙伴们扛着铁阀盘,来到西湖边的水闸旁,套上铁阀盘,开启闸门,清澈的湖水冲过涵管,流入圣塘河,再按程序打开水轮机,操纵配电板上的仪器仪表。

  四十多年过去了,杨建新对少年宫仍然充满着感激之情,“童年,我在这里获得了很多知识和锻炼,如果说今天我还能懂得一些道理,还能做一些事情,那么所有这些都和少年宫对我的培育分不开。”

  70年代的星星

  ●孔胜东(杭州公交集团司机,中共十七大代表,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之一,全国劳动模范)

  学会做一丝不苟的人

  这个孔胜东,就是那位20多年坚持为民义务修车的公交车司机。你知道的孔胜东,认真、负责,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人格魅力的形成也跟少年宫有关。

  上世纪80年代,读初二的孔胜东被推荐到少年宫,加入了和他卫生委员“对口”的学医兴趣小组,学针灸和注射。刚开始,孔胜东很紧张,不敢扎。在马正迈老师的鼓励下,他越学越认真,练习时拿输液瓶上的橡皮塞子做试验,技术好点就拿自己臂下肌肉做试验,再到后来就同学之间互扎。

  学医班的两年,孔胜东不仅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去做一个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当年老师的话一直记在心里:学医和做人一样,都要认认真真,一心一意,一丝不苟。

  少年宫的耳濡目染对他影响很深。他说,我能这么多年坚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也许早在当年少年宫学医时就种下了“种子”。

  80年代的星星

  ●梁晓明(中国当代先锋诗人,曾获“中国十大优秀诗人”称号)

  从学员到教师的青葱岁月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名噪一时的杭州青年诗社,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诗人梁晓明二十出头,在王焕均老师的鼓励下,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大步前进。“到今天,我都清晰地记得,王老师许多次为年轻诗人的作品大声喊好。”

  后来梁晓明调入中心做文学老师,还创办诗歌讲习班,举办了很有影响力的朗诵会。随后,王焕均又带着梁晓明,开办了写作指导班,努力探索中小学生校外文学教育模式。

  “写作指导班诞生了。从开始每人带一个班,到后来四个班,七个班,到十二个班,两年里不到报名结束便早早满员,讲课时还要不断加座。直到现在,从北京、南京、上海乃至海外还有学生来信,感谢当年的老师培育”。

  回忆当年往事,梁晓明心里执著一个念头:孩子那清亮的小眼睛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愿所有老师们深知肩头的责任,文学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90年代的星星

  ●周天(青年作曲家、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在读并任本科讲师,曾获2004、2005和2007年美国作曲家协会青年作曲家大奖)

  快乐学习成就了我的今天

  这是少年宫诞生的两代明星:爸爸周斌,著名作曲家,1963年少年宫招收的第一批合唱团团员;儿子周天,青年作曲家,在这里开始学琴道路。

  有一年半时间,周天基本每周日都来。他对少年宫的印象是:好玩。“其他学音乐的老师,都很严厉,有点过错就会很严厉批评我们,而少年宫的老师很和蔼,有说有笑,她给你的感觉不是你一定要达到什么专业水平,而纯粹是保护和激发个人兴趣爱好。”

  用周天自己的话说,“我不是那种从小立大志,要成名成家的人”。“少年宫是很好的启蒙地,适合我这样性格的孩子。”少年宫的宽松环境里,周天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周天甚至在反思,如果不是少年宫的轻松教学,说不定会逆反,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了。

  这组数据很让人欣慰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注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服务于全体青少年,积极推动我市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校外活动场所的一面旗帜,杭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每年吸引超过8万多青少年参加兴趣特长学习,一茬茬青少年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个性化的文化创意启蒙教育;

  ●每年开展教育活动超过140项,组织50余万人次参加;

  ●儿童乐园坚持常年低费开放,吸引杭州及外地少年儿童参加游乐活动超过150万人次,几代少年儿童在此享受了童年的美好和快乐;

  ●全年举办的展览、演出、广场活动均免费开放;

  ●对全市中小学校集体组织参加游乐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全部实行免费;

  ●每年邀请来自困难地区、困难家庭、民工子弟的青少年参加各类教育、群文和少先队活动达5000多人次;

  ●对全市持困难救助证的家庭子女每年暑期参加游乐活动全部实行免费,参加兴趣培训每年可免六个班的学费;

  ●积极开发网络教育,每年组织8万人次免费参加健康网上学习和游戏、竞赛活动;

  ●每年春节向民政部门“爱心超市”、社区及民工子弟学校赠送数万张游艺券,让每个孩子快乐过年;

  ●每学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免费综合能力兴趣培训

  ●被列入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场馆后,已有35万青少年参加了各类实践体验性活动;

  ●首创“流动少年宫”深入学校、社区、乡镇为青少年送去寓教于乐的活动,至今流动了26站,吸引了近10万名中小学生免费参加;

  ●每年为百对外来务工青年举行大型公益性集体婚礼,使外来务工青年在西子湖畔实现美好心愿。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 艾丹青 编辑: 侯玮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