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成“论坛”
——我省竞争性选拔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职位侧记
浙江日报杭州9月24日讯 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8名“战士”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为3个入围名额进行一场激烈的交锋;
这更像一个关于如何办好大学的“论坛”:办一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还是专科型、更有特色的大学?如何防止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在今天下午的竞争性选拔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职位面试现场,“考场”成了“论坛”——不论是场内角逐的“选手”,还是电视机前“观战”的观众和网友,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纷纷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献计献策,拳拳之心尽显无遗;而评委和专家则为如何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献计献策:如何进一步改进面试方法?怎样让选拔干部的方式更科学?
最后,华尔天、励建荣、虞晓芬成为竞争性选拔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职位的考察人选。而这场“比赛”的一个“意外收获”是:更多人在意的并非比赛结果,而是比赛之外的、更值得思考的事情。
关注焦点一:
如何办好大学
主角:8名面试入围者
“有人对我国很多高校以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目标提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葛墨林院士提出:‘要大力遏止大学的行政化。现在从各个方面看,大学正在逐渐变为一种行政机关。’你对这一言论有何评价?”
在现场,“选手”们在论述这两个考题的时候,纷纷从相对“狭隘”的、单纯的“竞争”中摆脱出来,对如何办好大学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侃侃而谈,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气势和胸襟:
“大学不能一味求‘大’,现在号称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只是‘专科’学校,而且每年只招几百名学生,但是它为法国培养了多位总统、总理,还有一些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一大批政界要员。”
“不能一窝蜂地办研究型大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过度追求研究生数量和比例。”
“一个优秀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必须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特色,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的管理有行政的特征,但是高校的管理更有非常强的学术性,不能简单地将行政化的东西搬到高校。”
……
记者在现场强烈地感受到,一些“选手”似乎并不是在“考试”,而更像是在“演说”,充满激情地为如何发展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一些刚刚从面试考场里走出来的“选手”激情不减,仍然就这两个考题继续发表观点。
第七个出场的励建荣,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助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在一些人看来,占尽“天时地利”的他应该很有优势,可能也会有更大的压力。“能不能上都无所谓,如果我落选,说明有更优秀的人才到学校来,我们学校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注焦点二: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校长?
主角:网友、观众
场内8个人进行一场没有正面交锋的“唇枪舌剑”,场外“辩论”的激烈程度也丝毫不逊色。同样,网上的声音也很大气。
网友“省直机关某科员”认为,竞争高校副校长,首先要明确校长的职能是管理大学、培养学生,第一目标是对学生负责。要做好一个副校长,一要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创新思路;二是要结合学校特点,努力树立学校品牌特色;三是对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要提出有效的引进培养措施。
网友“啊一”则更直截了当地提出,校长或副校长应该由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来担任。如果没有较高的学术成就,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校长。
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教授、专家还是一心一意搞学术比较好,如果搞行政、当校长,到时候有可能既荒废了学术研究,又搞不好学校管理,落得“两头空”。所以,应该让行政管理人才做校长。
而一直在观看现场直播的省委党校研究员盛世豪则说,大学领导职位需要多种人才,既要有擅长行政管理的,也需要学术造诣高、有声望的专家学者。
关注焦点三:
怎样让面试更精彩、
更体现个人水平?
主角:评委、专家、网友
如何让干部选拔工作更科学、更民主,今天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
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面试实况的做法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和网友的肯定和赞赏,但是仍然有人大胆提出:可不可以在面试中增加评委“追问”环节,看看“选手”如何临场对答?能不能让题目更个性化,让面试更精彩、更“刺激”、更体现个人水平?为什么不现场亮分?等等。
在现场观摩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心理与素质测评研究所所长赵世明博士认为,如果有现场追问的环节,可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更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但是这样一来,很可能每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就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评委也很难把握评分标准。而对“现场亮分”,他也认为不可取,干部选拔毕竟跟超级女声等娱乐比赛不一样,这次面试采用的办法相对还是比较科学的:评委先各自在一张评分草表上逐个打分,然后根据面试进程自我调整,最后再综合所有选手的表现进行权衡打分,填写正式评价表上交。
赵世明博士给这次直播活动打出了“8.5分至9分”的高分。他认为,这是一次可贵的创新和探索,让公众了解干部选拔面试工作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干部选拔工作的公信度,这种“民意的力量”将有助于提高干部在老百姓中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