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舍弃安稳的工作,告别城市的喧嚣,孤身隐居到山村中一处荒凉的老宅,以微薄的收入维系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就是为了“看点书、写点东西”……朱颂阳,磐安县的一位文化“奇人”,已经在“自己的理想状态”之中生活了10年。此间,他写作并出版了约48万字的《朱姓迁流史》,并以写作一部7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自娱。近日,我们走进这位现代“陶渊明”的清贫生活。
老宅一书生
离磐安县城车程10余分钟,即有一村庄名“上马石”。与大多数江浙一带的农村一样,上马石的外围是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往村中心走,人影渐少,老屋渐多,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聊斋》。朱颂阳就独自居住在其中一幢墙面斑驳的老宅院里。10年前,他毫不犹豫地从城里搬出,来这儿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朱颂阳所说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点书、写点东西”。朱颂阳原本在磐安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上世纪80年代收集整理了当地诸多民间传说。在与乡间老人的闲谈中,在各家宗谱的浏览里,朱颂阳的一个念头也越来越强烈:我从哪里来?确切地说,我的老祖宗从哪里来?
磐安偏僻多山,自古就有诸多百姓为避战乱而迁入此地。在对自己姓氏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朱颂阳有了一些独到的发现。他说:“县文化馆的工作,杂务比较多,很难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可是等到60岁退休,我就没法再写了。时间浪费不起,生命浪费不起。我想我可以创造比文化馆工作更有价值的东西。”
“大隐隐于市。”在朱颂阳看来,自己并非一个真正的隐者。他自认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在城市里,听到一声汽车喇叭的鸣叫都会让他觉得烦躁。同时,工作上的人际交往也让他觉得难以应付。为此,1997年,朱颂阳办理了内退手续,搬入老宅开始离群索居的写书生涯。
写书苦与乐
凭着每月500多元的内退工资和多年积累的材料,朱颂阳开始写作《朱姓迁流史》。他的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实。每年的5月到9月是创作高峰期,每天早上7时至中午11时写作,然后自己烧午饭,休息一下,下午1时半到4时半继续写。通常一个星期出去一趟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有时候,半个月也没跟人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