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门面小得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出,但脸庞瘦削,下巴微凸,喜欢用地道的杭州话大声表达自己观点的庞建德,坚持不愿离开这里。
读城,读什么?
开篇语
在杭州,老街上漫步,总有古朴带着馨香迎面而来,如兰似桂,淡雅隽永。
那是岁月的积淀,我们称之为文化或传统。
旧事多随流水去,唯留十之一二,相伴衰草凝绿,覆着青苔,带着斑驳的刻痕,是为老街之老。
前池旧水,今树新花,老街其实也不老,它早已在岁月中洗去浮华,沉淀下来的,是可超越时空的永恒。它将随岁月继续浮沉,去向远方。
可有一双睿智深邃的眼睛,能从那青苔和刻痕中,读出湮灭的过去,读透浮华的现在,读懂无限的未来?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的大道理,名叫永恒。
从今天起,我们都市新闻的新栏目《读城》,向大家亮相了。
在这里,希望能读出杭州这座城市,以及生活于这座城市里人们的一点“味道”来。
而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2008年10月10日下午5点,中山路303号。
一个叫“时光”的钟表店。
11岁的庞骏翔推开油漆斑驳的木门,迈过古老的木质门槛,欢快地跳上儿童脚踏车,沿着青石马路远去。机器的轰鸣声和随处可见的工人,提示着马路正在整修。只容一人进出的木门里,父亲庞建德正在一张占去了过道一半宽度的钟表修理台前,埋头工作。
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已经传承四代的杭州老店,虽然,它的门面小得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虽然,它面临很多的困境……但是,它的主人,还是想着,守住中山路,守住“时光”。
这是一个怎样的情结?
晚上在梦里哭醒
2个月前,为了美化中山路沿街商铺外观,中山路立面整治启动,“时光”被告知:有可能要停业搬迁。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庞建德很忧心。他说,他本醉心于钟表修理技艺,而对于技术以外的东西关注不多,一时觉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老店一旦搬迁,生意往往一落千丈。而更重要的是,这家店是庞家几代人的祖业。
在这个许多中山路老店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庞建德被迫走出那个只有1平方米的修理工作台,几个月来四处奔走,“人都累到像脱去了一层皮。”只为了能够把他们一家人以及“时光钟表店”继续留在中山路上。
他说,有一天晚上他在梦里忽然大哭一场,令妻儿大惑不解。“在家人心目中,我一直是个很坚强的人,但那天晚上的确是悲从中来,实在不知道,自己能否守住祖业。”
无可替代的祖业
庞建德说,他曾对“时光”的未来很迷茫:手艺尚无传人,又处在城市飞速现代化进程的夹缝中。
庞建德,杭州钟表世家庞氏第四代传人,脸庞瘦削,下巴微凸,喜欢用地道的杭州话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直爽的中年人,自称保留了八百多年山东籍祖先的性格,执拗而刚毅。但他同时也称,自己家族是“这个移民城市里的最早期移民家族之一”。在庞建德的杭州话里,时常出现一些令记者也不甚了了的方言比喻、俗语。
他已在这个仅1米宽的老宅门面里修了21年多的钟表,他说,他执著地要把祖业守下去。“换别的地方,再大的门面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庞建德说,一开始,有关部门没有理解他拒绝的理由。他说,那是因为,这里有他的祖宅,祖辈生活在中山路上,他要守住这份祖业。老宅在他心目中的意义,是其他再大的门面都无法替代的。
杭州坊巷中的“京帮”
庞氏钟表世家的历史,可上溯到100多年前。
公元1880年前后,杭州元宝巷里,庞建德的曾祖父、少年庞子仁怀揣一笔银元,踩着杭州坊巷随处可见的青石板路,北上南京,寻求以西方新技术致富之路。庞子仁在南京广泛接触学习了各种近代工业的技术知识,最后选择了钟表业务及其加工、制作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
1894年前后,25岁的庞子仁回到杭州,用元宝巷祖宅加相当部分银两换购了今天中山中路303号的两层街面楼房,开设了“豫昌祥”钟表店,不久即改名为“时光”。
彼时的中山路,名叫寿安坊,在今官巷口至积善坊一带。寿安坊的青石路面上,两人在街两旁站立可以伸手相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盛一时,其兴盛或可上追至南宋时期的坊巷文化:这里曾是南宋皇朝的御街。
自那时起,庞氏就开始前店后坊,楼上居住,扎下根来,历经晚清、民国、直到今日。
中山路是水,老店是鱼
中山路上的老店,是日渐稀疏了。
庞建德说,中山路百年老店曾经无数,“时光”钟表店并非时间最长者。斜对门右手边的邵芝岩笔庄,就是开业于1862年的老店。斜对门的左手边,则是另一家百年老店“边福茂”。杭州俗称“头顶天,脚踏边”,即指的是“天章”的帽子,“边福茂”的鞋子。
庞建德说,因为城市建设需要,自1991年起,边福茂几经搬迁,从中山中路到平海路100号,再到庆春路209号新华书店旁,再到中山中路302号、中山中路110号。
十年四迁,正当“边福茂”在中山中路110号渐渐站稳脚跟时,今年5月,由于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将要实施,“边福茂”再一次搬家。
7月18日,搬到中山中路338号的“边福茂”重新开张,但当时生意有些冷清。
“边福茂”的老营业员穆立强说,“刚搬过来时,最多一天也只能卖出10双布鞋,少的时候只有两三双,在这是20多年来都很少见的。”
庞建德和中山路上的老街坊们都觉得,中山路就像是水,老店是中山路上的鱼,鱼离了水就很难活。老店的根在这里。
所以,庞建德坚持不愿离开这里。
最终,相关部门还是理解、认同了他的这份坚持,并让他的老店在中山路里继续开下去。
虽然,它的门面小得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出。
虽然,庞建德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